早饭时,刷到笑来老师文章——「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关于阅读和理解力,深表认同:
阅读过程本质是理解过程
理解力提升,阅读的速度自然就上去
下面说说我的理解:
1. 阅读习惯的养成
也就是在今年,快速阅读(略读)几十本书后,才能理解这句话。但这句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得到的,可能原因 —— 缺乏阅读实践。
大量快速泛读,不求甚解也没关系,积累一定阅读量,到一定程度,或许才能真正明白这心理表征。市场上谈阅读的书,多如牛毛,质量参差不齐,也不乏干货类经典实用书 —— 比如莫提默·J. 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书确实是本好书,但能理解和看懂人并不是太多,并不是作者所写内容根本没人能看懂,而是看的人缺乏理解的认知。
按书中所讲方法 —— 主动阅读,带着问题去读,太耗费认知资源,不符合天性,一般人做不了,一看到看不懂,就把书一丢,放之任之,只剩口号 —— 要提升理解力,口号是无法提升理解力的。
经过一年的语音写作践行,体会到没有践行就没有心理表征。
理想是丰满的,实际做是不想的,提升理解力是反人性的,这或许就是学习成长的悖论。
如何养成阅读的习惯,循序渐进的提升理解力呢?
大脑是「认知吝啬鬼」,基因带来的本能行为。一旦一件事消耗认知资源,不愿意去做也是正常的。那如何解决读书启动难的问题,可尝试两个小技巧:
最小行动,最小耗能的启动
不求理解,只求翻完,具体见下方「我的略读方式」
当翻完一本,划完一本书,那成就的小奖励会推着看下一本。-
设置执行意图;具体介绍见阳志平老师文章
- IF 刷手机 THEN 先翻半小时书
- IF 看不懂 THEN 就跳过,快速翻完再说
我目前略读方式,这是剑飞老师传授的:
- 第一步,检视阅读,看封面,封底,看目录,大致了解
- 第二步,快速的翻阅,看到有感觉的就用笔划下来,看不懂的就跳过,反正就是快速的翻,不管不理解就不理解。一本书200页的书,2小时翻完。
- 第三步,凭对这本书的大致印象,书中夹个卡片,写上这本书还想不想,想读,要读几遍
总之,动起来,当按这种方式略读个几十本书后,会有所感觉的。
对于理解力提升这类问题,暂时先抛之脑后,先最小启动,建立读书的习惯再说
记住,上面的方式是否有效,还是那句话 ——没有践行就没有心理表征。
以上仅适用于培养阅读习惯,只是入门,真正提升理解力还是要费脑的刻意训练的。
2. 学以致用
学任何知识都要学以致用,如不能运用,将会很快忘记,但环境所致,并不是所有学到的知识立马就能用的。
那如何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呢?
推荐方法 —— 以教为学,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或教会别人,也就是费曼技巧。
当没有计划去教授别人,刻意用语音写作的方式来自我阐述。
又或者用写作倒逼输出,把一篇文章写清楚,差不多也就理解清楚,要注意的是 —— 用自己的概念和语言去表达。
3. 素材与文章
按照笑来老师分类,书籍分虚构类和非虚构类,文章也可按此来划分。
一般人,通常写的都是些非虚构类的。
这类文章的本质是为了有效沟通,把主题、价值观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为了文章更生动、煽情,具备吸引力和可读性。会讲些故事隐喻,大家名句,展示案例,引用数据等,这些就是写作的素材,也可称之为素材卡片。
素材是在平常学习中积累下来,有足够多素材,才不会捉襟见肘,写文章才能快速调用和组合。组合调用越多,也会越熟练。
万事有套路,写文章也可遵循一定套路,当套路变成大脑中思维本能,就能快速组织出一篇文章:
- 先有逻辑框架,也就是骨架,也就是上面说的基本套路。
- 骨架有了,再调用素材卡片,填充堆积,也就有血肉。一篇文章也就产生了。
- 最后,就是修改润色
以上是浅显的表达,因浅,才更有提升空间。
文字表达,唯手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