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书进入瓶颈期。研读《论语》在精进,对个别篇章的解读又深入一层,但坚持两年的新年国学公开演讲最终流产,这要怪罪于我的懒惰。
油田毕竟是个企业,其人口容量和文化禀赋并不适合开展大规模的国学教育。我所研读的儒家学说重在育人,而育人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与当下学分制的应试教育相悖,这也是今人难以接受国学教育的一个方面。
身处石油寒冬期,人人要为温饱奔波算计,毕竟仓廪实而知礼仪,饿着肚子讲国学,讲者底气不足,听者也毫无益处。怎样将国学,更加准确一点是将《论语》智慧与寻常百姓真实需求结合起来,我的突破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既然个体的新年国学公开演讲流产,那就走体制路线,让国学走进基层。
学习是个苦差事,尤其是让整日里忙碌于工作,心绪被网络时代极度碎片化的中年人静下心来听一趟国学课,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将学习与家庭教育、自我心志成长、职业规划结合起来,通过“寻找我的年度影响人物”,把枯燥的学习讲成励志的小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创造财富,更多的是让我们获得一种更加通透,更加明澈,更加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应听众的要求,我将《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课件整理成文稿,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开篇,先讲孔子的教学方针。就是《论语》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语出《论语.学而》)
曾经在某大学讲授《论语》,跟大学生说“学无用”,听众席一片哗然,能感觉到校领导和老师面露愠色,心里一定在想这个人好生冒昧,请你来给大学生讲国学,期待着正面引导,怎么张口就说“学无用”,难道又要宣扬读书无用论的陈词滥调?
我说别急,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学习”是个联合词组,学是认知事物的过程,而习是实践认知的过程。在学校里读书仅仅是在“学”,学知识,学文化,学礼仪,成绩很好,考分很高,并不代表这个人一定就能力强,学问高。
学到了知识仅仅是个开始,更重要的一步是习,就是去运用知识,去实践道理。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有生物课程,老师教过,自然界中越是颜色鲜艳的蘑菇,可能越是有剧毒,掌握了这个知识就是学。而真的有一天老师带着出去野炊或者郊游,在山谷丛林中见到颜色鲜艳的蘑菇,就有学生兴冲冲采了回来煮了吃,结果中毒甚至死亡。没有运用知识,没有在现实中实践知识,光是死记硬背知识概念,又有什么用处呢?
明白了学和习之间的关系,就很好理解“时”的概念。时不是经常,反复的意思,而是在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下,类似于古人发明的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你在城市钢筋水泥的包围中,哪里会有野生的颜色鲜艳的蘑菇?所以你学来的知识自然也毫无用处,但你带着老婆孩子出去自驾游或者跟着旅游野外探险,你所学到的那些在城里毫无派场的知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就发挥出了它的作用,它能帮助你寻找安全的事务,能通过阳光或者水流帮助你辨别方向,甚至能在危急时刻救你的命。
最近很火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荒野求生》,贝尔·格里尔斯所掌握的野外生存技能,对于现代都市白领来说可能毫无用处,因为你没有身处那个特定的环境,没有放置在那个特殊的条件下,所以这些知识看起来似乎是“无用”的。
学生也是一样,在学校里天天起早贪黑,做一尺高的各类模拟试题,泡图书馆,白天学了一肚子知识,晚上回到宿舍里睡觉,第二天起来接着学。这种“学”表面上看起来就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等到有一天大学毕业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走进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那些知识才真正开始发挥作用。
那个时候,你还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吗?当你用知识解决了一个科研难题,当你用知识说服了一个大客户,当时用知识获得职位晋升获得人生第一桶金,当你通过运用知识比同龄人获得更多更早的进步,这种成就感是不是会带来内心的愉悦?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的知识不是没有用,而是没有到真正发挥它功用的时间,环境,条件,所以你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趣的痛苦之事。别着急,先把基本功打好,等到有一天,无论你是身处原始丛林,或者身处商场职场,知识就像汽车遇到了公路,飞机遇到了天空,让自己为自己创造价值和获得感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知识带给你的巨大的,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