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
这是史铁生在《墙下短记》中写的一句话。
小时候在四面矗立的墙围起来的家里长大;
而后在到处是墙的家乡,来到由更多高墙筑起的大城市;
却从未发觉,自己的内心也有一堵墙。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为了逃开墙,到另一堵墙的时候。
- 现实的墙和心里的墙
史铁生小时候住的地方,那由一道道墙垒起的各家院儿和胡同给人一种在围城里的感觉。
和很多小孩子一样,史铁生儿时也会与很好的玩伴闹别扭,然后要回自己送出去的东西。
也会和伙伴们踢球,闯祸到别家的院儿里,而后被家长领着去道歉。
和其他孩子一样离不开母亲,不愿去幼儿园,结果也是一样,最后都被哄着拐着送去了幼儿园。
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
她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 ,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
他的童年就在这许多高墙和矮墙之间,但他写墙没有只写墙,不会只写墙下故事。
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作者的情思总是埋藏在字里行间,隐喻于笔下的人事物中。
而后,史铁生的笔锋一转,现实里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墙,那些他小时候还拿树枝一点点划过的墙,此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没有实体,却把人的内心堵得死死的。
哲学家先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现在又说是语言创造了人。墙是否创造了人呢?
我们每个人无一不活在围墙中,这是心灵之墙,每个人都缩在墙后,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墙中围墙,把自己的内心禁锢在一小块方地里——被各种烦恼和忧愁筑起的高墙所圈成的牢笼里。
- 无人不依靠墙生活
史铁生在文中是这么说的:“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没有多少事可以放到光天化日下去做。”
真要把这秘密之墙也都拆除,虽然很像是由来已久的理想接近了实现,但是等着瞧吧,满地球都怕要因为失去趣味而响起昏昏欲睡的鼾声,梦话亦不知从何说起。
现实里的墙 ,保护隐私的同时让人不住想窥探;
而心灵的墙,保护自我的同时又禁锢了灵魂。
凡事都是有两面性,我们有时会埋怨墙的存在,却又不得不依赖它的存在。
这让我突然想起来《围城》里的一句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
不只是婚姻,我们总想着逃脱掉困住我们生活的这一堵堵钢铁高墙,认为这样就可以享受自由。
然而真正囚禁我们的,是心里的墙。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汽车呀、火车呀、飞机可别一头栽下来呀——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
但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
之前我读过一本讲解《心经》的书,里面有句话就是这样说的:
如果你自己的心做不到清净,哪怕你剃了光头做了和尚,居于深山老林,看似远离凡尘,实则还在红尘内。
但若一念心静,哪怕还在尘世中,也如同出世。
- 接受墙的存在
回到本文开头——“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
为了逃避现实,史铁生来到地坛——一座废弃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
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天不变道亦不变。
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 ,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
这里又不得不再提一次《肖申克的救赎》(我是真的很喜欢这部影片啊),主人公安迪自不必说,他内心所向往的自由是不被监狱的高墙所束缚的。
而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还提到过一个人,那就是同在监狱待了50年之久的图书管理员老布。
获得假释消息后,他恐惧地想做点什么事再被留在监狱;假释后的他,终是由于适应不了社会,最后选择了自尽。
哪怕脱离了监狱那堵高墙,他还是被心里看不见的墙围着找不到出口。
可能史铁生的苦难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同身受,但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觉得接受不了现实的时候。
此刻的你就被困在了内心的墙里不得自由。
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
三毛说过一句话:“最方便的一条路——逃,你的心在你的身体里,你又如何逃开你的心?”
最终史铁生接受了命运,也不再把地坛当作逃避的去处。
无论是谁,终究要面对自己内心这一堵墙,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无论是有形的墙还是那些无形的墙,人都要与其共存。
你越排斥它的存在,它只会越坚固。
《致一位青年》中有句话:
“逃避了生活的磨难,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接受所不能接受的,才是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