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话说前几天在地铁上,坐在我前排两个人的讨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谈论的主题是“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他们看来,孩子整天都在学校,教育孩子这件事难道不应该主要由老师来牵头吗?家长在孩子回家之后督促他完成作业,做一个辅助角色即可。毕竟家长的主要的工作是上班,而不是全职家教
首先先谈谈我的观点,我对对话双方对于孩子教育的态度表示惋惜。我认为,孩子在将来能否获得成功,家长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绝对是最重要的。事实上,大家可以调查下,绝大多数人成功人士背后必定有一个认知极高的家长(这个当然也不一定是父母),父母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同时,这段对话由此勾起了我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下。
一位同学的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我读初中的时候开始说起,故事的主角是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我们不妨称他为C同学。C同学的成绩不错,但并不是班级中最拔尖的,根据我的记忆,他每次的平均考试成绩能够排在班级的10-15名左右(我们班上一共有40多位同学)。
在那时,我的成绩在班上是排在后面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英语成绩极差。大家知道,一般初中的英语不考个120-130分,真的不好意思出来见人,而我当时的英语考试甚至都无法及格,一般只能得到80多分(满分150分),因此英语成绩严重拖了我的后腿。要说当时我和C同学在成绩上差距,主要就是表现在英语上,如果去除掉英语成绩,其实我们之间的成绩应该是差不多的。
但以上并不是重点,C同学有一位在教育方面认知很高的母亲,我虽然与C同学的母亲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却打心眼里佩服她。因为在班上我和C同学的关系还不错,有一次我便和他聊起了英语学习的问题,我抱怨道:我的英语实在是太烂了,真是怎么学也学不好。C同学回应道:他自己以前英语也不好,是他的母亲每天严格要求他背单词,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就不许吃饭,同时在多个维度上辅导他的英语,这才使他的英语成绩赶上来,后来英语甚至成为了他的强项。
我听了C同学的话之后,并没有什么感受,但多年之后,当我再次想起这件事时,不禁感叹:父母的确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C同学而言,他的母亲在他学好英语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而后,时间到了初中毕业时,在中考成绩出来之后,C同学得到了520多分(满分600分),而当时我所在的城市成都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的录取线是540分(当年重点高中的录取线是495分),也就是说C同学的成绩距离成都七中的录取线差了20多分,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在一般情况下,面对这种情况,绝大多数人可能放弃就读成都七中的念头,选择另外一所学校,毕竟分数差了不少。
但C同学的母亲则不这么看,她认为学习环境才是重中之重,如果能够进入成都七中,对于孩子的高中成绩和见识的提升无疑是决定性的。于是她通过找到各种关系,并花费三万多块钱(要知道当时这可是一大笔钱,并且据我所知C同学家里也并不是特别富裕),硬是把C同学送入了成都七中。而之后C同学的发展进程也完全符合他母亲的预期:他高中毕业顺利考入了浙江大学,在浙江大学读书期间,C同学听从他母亲的建议,为出国留学做好了准备,并在本科毕业之后顺利出国攻读研究生。而现在,C同学现在已经算得上是当时我所在班上混的最好的几个同学之一了。
我的感悟
这让我感慨万千,诚然,C同学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固然离不开他的努力,但如果缺少了他母亲的帮助,我认为他很难达到现在的高度。我最佩服他母亲的有两点:
第一,懂得环境比努力更重要,置身于好的学习环境中,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今天很多家长根本不懂得这个道理,认为只要孩子肯学习,即使去一所很一般的学校,照样能上清华、北大。我在这里先不对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就仅从数据上来看,试问每年在很一般的学校中,能够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能有几个人?恐怕是屈指可数吧,要知道,大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第二,懂得辅导孩子学习是家长的事。要知道,老师虽然有教导学生学习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老师毕竟需要面对整个班的学生,不可能手把手的辅导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学习,如果孩子的家长都不把辅导学习当回事,难道还指望老师天天1对1的来辅导你的孩子吗?
所以说,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都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