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读了《不期而遇,不告而别》之后,小编就爱上了易懿的文字和她笔下的故事,所以今天又搬了她的一篇文章过来。
小编一直相信经历过磨难的人有一双上帝的眼睛,能够见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风景,感知一般人悟不到的境界,像胡歌,像易懿。
文字是一座无形的桥梁,穿越时空,搭建在人与人的心灵之间;它也是一把无形的锤子,拆掉心灵之间的隔阂,消除误解。
下面让我们走上易懿的文字桥梁,到里约热内卢贫民窟——那个我们固有思维里的地狱看看,也许你会被她的文字打破思维的藩篱,会看到天堂。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默墨耳语(ID:yiyi-whisper)
已获得授权
贫民窟街区一角
鸡年上班第一天,看到朋友圈里都在说立春开工大吉,然而我还沉寂在狼人杀的晚场里无法自拔……相信你们也都还没有准备好全力干活,就发篇文章撩一下大家躁动的心。
我犹豫了很久,关于到底要不要写一写的贫民窟。网上搜了一下,里约开奥运会之前有不少的媒体和记者已经写过相关专题报道。大概是因为职业的缘故,并没有写到我想表达的内容。这是我第一次特别庆幸自己的自由撰稿人身份,只说想说的话,只写想写的文。
最近开始着手整理南美旅行的手记,能越来越清晰和肯定地回答为什么要旅行这个问题?我们花着钱,耗的时间,身心劳顿和折磨只为了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看一眼,到底价值在哪儿?我目前能给出的答案就是,只有自己感知到的世界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样子,而听说的,永远都是别人的远方。
跟着旅行团来探访贫民窟的外国游客
去南美旅行绝非我的临时起意,虽然我是到了纽约才签了巴西的签证。我从来不相信临时起义这回事儿,在我看来潇洒说给别人的临时起意只是为了炫耀自己说走就走的魄力,都是鬼扯的。顺便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咒语,当你面对身边的人做出的奇葩决定时,请默念——所有的临时起意,都是蓄谋已久。
我说我要去南美,好朋友们知道了都会跟我强调,千万要注意安全啊!记得买保险啊!能不能带上一个防狼喷雾啊!各种负面的报道让南美成了贴上“危险”的标签。南北到底安不安全?我不想做一个以偏概全的回答,因为没有一个地方是绝对安全的,但至少我自己看到的南美不是满街流弹。甚至,我现在已变成了南美的迷妹。关于里约的贫民窟,大概更算是狼窝里的虎穴吧。Anna说我好奇心重胆子也大,什么地方都想去看,什么事儿都想尝试。其实去趟贫民窟而已,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还是不建议旅行者单独前往。
去贫民窟的那一天里约阴着天,导游Barbara说现在是里约的春天,但是也很少下雨,如果我赶上下雨也算是难得了。我联系Favela tour的时候很担心轮椅没有办法参加,由于贫民窟都建在山上,山路崎岖,更加深入的地方也没有办法进去。步行团肯定是不可能了,好在旅行社专门派了车带我去看了所有我能看到的地方。
左手不是地狱,右手也不是天堂
贫民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里约热内卢,一个我认为地貌特征最立体和漂亮的城市,山海相间,热情洋溢。在这里,有超过20%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这里的居民不是我们想象的无业游民或者拾荒者,而是用辛勤和汗水建造并服务于这个城市的低收入底层劳动者。
用一组数据对比就能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在里约像依帕内玛海滩这样的富人区月租一套两居室的公寓要6000雷亚尔左右(人民币和巴币的汇率为2.14:1),而住在平民窟一家三口的月租金只需要600雷亚尔。当然一般平民窟的家庭如果夫妻双方都有工作,全部月收入也最多不过4000雷亚尔。所以在这里的居民并不是身无分文的人,而是生活拘谨的人。
里约贫民窟近期最大的一次人口扩张是在1960年之后,那一年巴西的首都从里约迁往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的地位一下从首都变为了普通城市。在此之前,有无数的外来务工者从巴西的各个地方前往里约,留在这里建造这座城市,生活和工作。可是由于城市地位的变化,工作机会在逐渐减少,很多人已经扎根里约回不去了,又失去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来负担生活成本,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只能涌入山上自己扩张“棚户区”,其实都是为了生存。有人说是他们建设了里约,最后城市容不下他们,将他们驱逐到了山上。
曾经在这条路上,发生过无数次火并,现在已是一片祥和
拉美国家的贩毒严重,不光是里约,我在哥斯达黎加旅游的时候还听出租车司机说刚刚查获了几吨海洛因,这种情况是家常便饭。贫民窟之所以成为毒贩的流窜地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更适合于他们隐蔽,山上的地貌复杂,有警察追缴更容易逃脱。在2009年以前,外来游客根本是没有机会能进入贫民窟的,那个时候的确是由黑帮和毒贩控制。请想象一个场景:贫民窟里的居民每天早上出门务工或者上学是有确定时间段的,在这个时间段会有专门的人手持AK47护送这里的居民出贫民窟,到了晚上的一个特定时间,同样会有人再把他们护送回家。当然这些“保镖”是要收保护费的。
住户家的门口
本来这个我不想特意多说,以为度娘上一搜会有大规模的介绍。但是除了媒体报道的一些只言片语,好像也没有更多的内容。网上摘抄出来两段描述文字,仅供参考:
“19世纪末,随着巴西奴隶获得解放,来自非洲的移民及其后代拥有了在里约的定居权。他们用木板、泥土等,在当时还是城郊的基督山下建起了随意搭建的矮房,这便是最早的贫民窟。随后的100多年里,又有不少来自非洲的移民在这里扎根。
20世纪下半叶拉美经济腾飞,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超过10%,创造了“巴西奇迹”。大批乡村农民涌入城市,成为贫民窟的新居民,而来自南美和非洲国家的移民也卷入了这一移居潮。”
“无家可归的老兵在城市后面的山坡上修建房屋住了下来,并用生长在战地附近的一种带刺的植物为他们的住处取了一个听上去就不好惹的名字—Favela。
19世纪末,巴西卡努多内战结束后,两万名老兵从位于巴伊亚州的战场撤回里约。但那时候的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房屋来安置他们,因此这些无家可归的老兵只好在城市后面的山坡上修建房屋住了下来,并用生长在战地附近的一种带刺的植物为他们的住处取了一个听上去就不好惹的名字—Favela。
在那之后,巴西宣布解放黑奴,但是被解放了的黑奴们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国家给了我们自由,可我们住在哪儿呢?于是,他们也成群结队地来到Favela,并逐渐取代了老兵,盘踞了各个山头,成了贫民窟的新主人。
随着巴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大批劳力从巴西各地和其他更加贫穷的南美洲国家涌入里约务工。穷苦大众也效仿黑人,在山坡上建起了大大小小的Favela,算是在里约这个大城市里有了立足之地。”
曾经臭名昭著的Rocinha
曾经的《上帝之城》Rocinha
巴西贫民窟从不可见被拉到明处,就不得不提电影《City of God》。故事发生的背景就在里约贫民窟Rocinha,这里是南美最大的贫民窟区,居住人数的顶峰曾达到过40万。在2010年之后,巴西的警察和军队下大力度从黑帮手里夺回了贫民窟的控制权,所以现在在Rocinha的街头,可以随处看到警察巡逻的身影,也早已没有了曾经的步步惊心。你能看到在街上有导游带着参观的欧美游客,他们的表情和我一样,觉得这里跟自己想象的样子天差地别。
现在这里的巡逻警察感觉轻松多了,还能扎堆儿聊聊天
Rocinha如今成了当地旅游行社的保留参观地,沿着海滩的富人区一路朝山上开。山路陡峭,坐在车里能感觉到坡度和弯度都很大,越往上开就会发现风景越美,森林郁郁葱葱,美到让你难以把这里与贫民窟联系在一起。
在里约贫民窟和富人区是没有明星分界线的,也许就是一条街的两边,或者是一个坡道的上下。富人们都住在海边或者山脚下,而穷人们在山上的丛林里搭起自己的家。刚开始山脚下的富人们对山上的穷人颇有微词,甚至提出来要拿出来一部分钱给他们做遣散费让他们离开这里。后来却一直很和平地相处,富人区还经常会做一些慈善计划和帮扶活动。
进入贫民窟之前,首先经过富人区
由于贫民窟居民自己搭建的家没有政府规划,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违法的,就像是我们城中村里的村民自己在平房上起高楼一样,建得越多他们就越有房间出租。因为不是政府认可的土地拥有者,所以他们的供电系统非常混乱,基本上是自行拉线偷电,这里的电线网路乱成一团麻。俯视整个贫民窟区,你会看到每家房顶上有两种必备装置,样子十分统一,一个是电视的收讯设备,另外一个就是蓝色的大水桶,用太阳晒热了就可以当“半自来”的洗澡水用。生活做饭的燃气都是煤气罐,也的确存在着安全隐患。都说里的贫民窟里千万不敢着火,因为一旦出现火情,狭窄的小巷是救火车进都进不去的。
贫民窟房顶的标配,水箱和收讯设备
好在里约是一个自然条件很好的城市,不用担心地震,否则这些房子早就不复存在了。在Rocinha一侧的山上可以看见一个清晰的排水通道,是为了防止山洪的。里约也曾经有过几次罕见的大雨,雨水曾经灌进贫民窟较低的住宅里,迫使这里的居民只好投亲靠友等水退去了才回来。
在政府进行城市改造的时候,曾经鼓励贫民窟这些人搬离。给出了一些条件,比如远郊的住房补贴,或者经济补助。但是只有1/3的人搬离这里,剩下2/3的人是不愿离去的。这里是他们的家,再歪歪扭扭的房子也是用双手自己建起来的,再加上这里地处里约的中心地带,都不愿意远离城市。我们参观的一处可以俯瞰整个贫民区的平台就是私人家里,从下到上盖了五层房子,条件和设施也要比想象的好太多,大概换做是谁都不愿意主动离开自己的家吧。
乱成一团麻的电线,随处可见
如今能看到的里约贫民窟,早已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Rocinha的半山腰有一座私立学校,是非常好的国际中学。这个学校里的孩子都来自于山脚下的富人区,而贫民窟里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儿童的教育。
如果按区域划分,贫民窟附近的教育资源非常稀缺,能上学的公立学校完全无法容纳贫民窟里的学龄儿童。如果想要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每个月就要多支付一笔私立学校的学费,这对于生活拮据的贫民窟居民来说并不轻松。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一些类似于托管的公益型机构,父母为了生计要工作只能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说是教一些音乐和画画,其实就是大人带着孩子一起玩儿。而参加这个贫民窟的旅行团,每个游客支付的观光费用中会抽取一定的比例给这些贫民窟的孩子作为教育基金,送他们免费去私立学校上课。据导游讲,如今有20%的孩子享受到了这个福利。
一个大人带着孩子们做游戏,教育资源干瘪不均衡
贫民区半山腰上的国际学校,环境和设施都是最好的
在贫民窟的附近,也建起来了体育馆和天桥这样的设施,因为根据调查显示贫民窟的孩子们在大街上踢球或者玩耍的时候车祸的发生率很高,也是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问导游,像里约奥运会这种举国的盛事贫民窟的居民是怎么看待的?导游说他们也很欢迎,因为政府通过这样的盛事也增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新修地铁或者开通新的公交线路,让贫民窟的居民生活和出行也都更方便了。
贫民窟街区的街道很热闹,商店虽然看起来繁杂但商品也算琳琅满目。Anna在车上看见一家卖肉品的店铺里挂满了刚刚褪完毛的整只鸡,一直喊叫着,要是有厨房做饭的话一定给我买一只炖上。像她这种走到哪里都要买买买的人,贫民窟也没能放过,硬是要求司机帮她买了管儿皮鞋油,一路从南美带回了中国,现在躺在我们家的鞋柜里。
街边配钥匙的小亭
在这里生活的人没有想象的那么惨,并不是地狱。这里的居民也没长三头六臂,见面打招呼和蔼友善。居住条件的确是拥挤的,毫无规划的建筑让不熟悉这里的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穿过这些陡峭的阶梯和阴暗的小巷。而是在这些阶梯和小巷里,或许住着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人家。隐蔽又潮湿,污水和食物搅和在一起。但是你不能说这里的人不热爱生活,因为你同样能看得到狭窄的门前会用心挂着细小的装饰,不堪入目的地方也会想尽办法用美好的东西覆盖。他们在墙壁上画画,在街道上舞蹈,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所有人一样。
贫民窟里经常能看见点缀的小装饰
贫民窟随处可见的亮彩涂鸦
不见阳光的贫民窟底层,却看到了对生活的希望
阴暗里的一抹清新
不知道在未来的多久以后,贫民窟才会彻底消失在城市里。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再美好的地方也都会存在着问题,没有地方是天堂。同样,很多地方即便是充斥着贫苦,灰暗,不堪和无奈,它也不是地狱。
贫民窟当地的居民,看到照相都会主动摆pose
〈
不期而遇,不告而别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
内容简介
《不期而遇,不告而别》是易懿献给你的2017“暖伤”人生故事集。
8个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8种相遇与告别,记录那些深入骨髓的死亡与绝望,以及热泪盈眶的爱与希望。这里没有庸俗的鸡汤,没有空洞的文字,作为这些故事的见证者,作者易懿用一支悲悯之笔,真诚讲述人海之中那些美好的“相遇与告别”。它们大多拥有悲伤的基调,却透着明亮干净的底色。因为理解,所以慈悲,愿你我都有直面人生的勇气,抓得住疼痛缝隙中那抹耀眼而温暖的光。
“我的目的并不是让人们在别人的悲伤故事中聊以自慰,而是在绝望中看到希望、温暖和爱。我开始讲故事,但是不需要酒。如果可以,一盏清茶刚刚好。”
“无路可走时,是点光都能叫作希望。”
“因为放不下,所以才不想轻易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茫茫人海,你我抱团取暖。有些伤疤,唯有爱才能让它完好复原。
作者简介
易懿,本名刘燚,知名杂志撰稿人。八年前因为一场车祸,她不幸高位截瘫,却用坚韧的毅力寻找生命的美,活成轮椅上的漂亮“行者”。33个国家,上百个城市,她坐在轮椅上“环游世界”,2014年出版第一部旅行散文随笔集《一切都没那么糟》,获多家媒体专栏采访和连续追踪报道,现任职于外企。
从2015年起,她开始运营个人微信公号【默墨耳语】和自媒体电台节目【姑娘我想和你聊聊天】,获大批粉丝追捧,目前已发表文字30多万,为多家知名杂志供稿,广受好评。其在网络社区上发表的文字感动过无数年轻人,更用自己的故事给千万伤友带去温暖。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能让你瞬间落泪的故事集!
关于爱情、希望,还有死亡与绝望。
这里的相遇不一定全都完美但终有幸福,这里的相遇不一定有结果但值得回忆。这里的告别充满辛酸和无奈,但最终留下的还是爱。
唯愿你我,人海茫茫,
好好相遇,认真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