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二白很白
最近几年伴随着新闻媒体不断的唱衰银行,无论是从移动支付还是互联网银行似乎都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在银行网点出现,包括前段时间朋友圈刷屏的建行在上海的首个无人银行,更是将银行人的焦虑无限放大了。
确实,据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国有五大行员工数量(含劳务派遣)共减少了2.7万人,2016年减少了2.53万人,越来越多的银行人选择跳出围城,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逃离成了一部分人考虑良久或者是正在做的事情。
毕竟,银行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曾经稳定的金饭碗、父母眼中的好工作典型代表,已经慢慢褪去光环,成为工资不高、压力巨大的现实。
事实上,银行减员的大多是网点柜员,并不是所有的银行人都是柜员的,基层员工和核心部门可不是一个概念。我和银行人打交道八年,尤其是和分行核心业务部门,可以说旁观者清。对银行人而言,这些年无论是从职业心态还是行业发展都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正好通过身边的几个例子谈谈那些逃离的悲与喜。
1、柜员这个岗位不是谁想离开就能离开,不是你肯努力就有好的结果的。
小天毕业于某财经大学,离开校园后就进入了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在宇宙行干了一年的柜员生活后选择了裸辞。
当初刚进去的时候,仅仅是工行财大气粗可以解决北京户口的承诺似乎就让小天看到了闪着金光的未来,而父母家人更是觉得找到了传说中的高薪、稳定、体面的好工作,与他们而言,一个女孩子哪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完美的工作。
但现实却是,工作毕竟是自己的,别人眼中的风光永远无法替代那些经历的委屈和无奈。从一开始签约时候的三种岗位(管培、通用、柜员),到根据个人特别定岗后分配到不同支行这些都是毫不透明的,所以没门没路的她理所当然的被分到了远郊边县。
再说工资,签约的时候说是10-12K,然而最终到手的也就三千多。具体怎么算就不说了,反正对银行人来说高薪是有的,但是基本上不会是一线员工。那个带她的师傅在这个岗位十年了,而工资却和她相差不大,这似乎让她提前看到了未来,那个一成不变,注定无趣的结果。
从入职前培训开始,基本技能点钞、百张翻打传票、捆钢镚、服务培训,到后来正式入职后的晨夕会,培训,学习会,小组会,不定期的各种考核……早七晚七也逐渐变成了常态。每天吃饭和上厕所都会被加上道德的拷问和压力,至于网点主任以及奇葩客户的指责谩骂更是让人身心俱疲,有时候隔着一块防弹玻璃,仿佛能看遍人生百态和世间冷暖。
坚持了一年之后,小天终于还是选择了辞职,用她的话说每天工作同质化严重,又没什么专业性,技能单一,根本就找不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与其继续下去还不如跳出来尝试别的可能性。
小天她只是数十万柜员之一,当然代表不了这个群体,或许有的人和她一样,也有的可能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而离开无所谓对错,只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选择而已,有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糕,无论如何,那都是自己的选择!
2、什么样的人,创业一定会成功?他心里有一团火,他脸上始终看得到明天。
朋友F就是这样一个人,刚认识他的时候还是银行科技部的一名科员,后来因为业务往来愈发熟稔,再加上年龄相仿三观相近,慢慢便成了朋友。
一直以来,他就比较喜欢折腾,当初还在银行的时候,就经常引进一些新产品和新理念,但他们银行毕竟是老牌的农商行,很多观念和想法会偏传统和保守,对于创新的东西接受起来没那么容易,这也导致很多挺好的想法最后执行起来总是慢人一步,结果当然也就差强人意。
2年前,他终究还是跳出了体制内,自己出来创业。一开始和朋友合作弄了个支付类的公司,借着原有的一些资源,刚开始做的还行,后来因为政策原因就给停了。再后来就开了个韩式餐厅,生意特别好,一不小心成了网红店,后来又开了一家分店,结果新开的分店因为经营管理问题把之前赚的又都赔了进去。
最后就是他现在做的装饰公司,一家有着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装饰公司,让装修变得透明高效。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成立至今,半年时间,拿下十多个连锁品牌的标准化装饰服务。
前段时间他来北京谈总部的项目,抽空见面聚聚,当和他聊起目前公司的发展的时候,言语间似乎都能感觉到他内心的那团火热,和颠覆某些传统行业模式的决心!也正是这种态度让我坚信他能把这事儿做成。
后来跟他聊起原银行的人和事,有个之前跟他一起的同事现在升为部门副总,随口问他离开银行的这几年,有没有后悔过,他笑着跟我说:尽管这几年比在银行的时候要操更多的心,干更多的活,而且似乎目前也没赚到更多的钱,但至少我每一天都在给自己干,忙碌而充实,被逼着学习和成长的感觉,我觉得还不错......
3、并不是所有的离开都是逃离,有的只是想换个合适的跑道而已
上个月认识的两个朋友,一个是某股份制商行总行零售信贷部的产品经理,一个是交行北京某支行公司部的客户经理,前者工作4年,后者工作9年。
如今考虑换工作的原因更多的还是想看看自己在市场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同时可能也察觉到自己进入一个职业发展的瓶颈,希望能借助新的机会和平台来有所突破。
其实对他们来说,目前薪资本来也不算低,尽管期望目标都在年薪50万左右,但实际上并不着急换工作。当然,如果有特别满意的另当别论,否则就眼下的工作也还不错。
而且就他们的工作履历和项目经历,再加上一些累计的客户资源,其实无论是换个银行还是去那些证券、投资、基金等金融类公司都能收到不错的offer。
在和他们沟通的时候,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心态都特别好,而且内心对于离开都有点激动和兴奋,就像是去赴一场盛大的宴席,又像是要开启一个未知的百宝箱,离开对他们来说,可能更大的意义在于打破自己内心的樊笼吧。
4、一个人的命运啊,自我的奋斗当然很重要,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银行在发生巨变,物理网点越来越智能化,科技化,部分银行员工从柜台分流出来到大堂,到市场营销,到高端私人银行一对一服务,甚至还有些人努力转型到核心业务类岗位,如风险管理部、国际业务部、资产管理部等。当然也有人开始考虑跳出银行这圈子,转型做企业会计、财务或者是去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等。
对绝大多数银行人来说,网点发生变化,人员工作也会发生变化,工作方式工作模式都发生了变化。
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人还仅仅是只知道抱怨和焦虑,而不是去主动做出改变的话,那等到最终的浪潮来临之际,就会被无情的淘汰。实际上,在银行,工作个体的主观差异非常大,有些人会学到一身好本领,有些人却学不到什么东西。
银行本身对专业知识的需求特点是面广,但不深。需要法律知识,但肯定没律师事务所专业,打官司还要靠外包。需要IT知识,但平时以维护为主,关键系统还是要靠采购。需要财会知识,过于强大的信息系统,使得财会人员远离专业知识也能轻松应付。
至于零售、公司这些前台部门,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深度不会比房产中介更多,而且掌握这些知识,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来说,能不能为雇主带来直接的价值,还很难说。更直白的说,银行员工在跳出本领域之后,因为掌握的知识变现价值有限,导致了就业选择面其实很窄。
所以对银行人而言,他们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做事的能力以及在抗住高压继续前行和学习能力。而银行本身就其金融专业的含量来说,其实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这其实是大公司的一个特点,银行也算是一个大公司,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都在做自己一个很细小的领域,从而缺乏对全局的关注。
但在这样的局面下,依然有人对自己的专业和核心竞争力培养有着高度的专注,这种专注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方向,也是自我的奋斗方向。
毕竟,银行再怎么改变,员工规模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降,那些未来无法被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金融取代的岗位会变得更有价值,其中就包括高级产品经理、高级分析师、高级审查经理、私人银行理财师、风险管理人员、高级金融IT人才等。
而这些岗位就是历史进程的方向,谁也无法预测在这条路上能开出什么花,但至少你得前进在对的路上,就总能闻见花香。
5、逃离并不可怕,留下也不可耻。关键是你在这个变革的洪流中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其实,从银行辞职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你一直在网点做基础岗位工作,如果等到三五年后,再出去找工作,恐怕很难找到多好的工作,时间越长,跳槽成本越高。如果仅仅是浪费一两年的青春去试错,再去尝试新的方向还来得及,时间长了就不一定了。
毕竟,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最好的年龄就那么几年,与其纠结焦虑的干耗着,还不如在短期内看不到任何改变苗头的时候,选择离开,越快越好!
当然,如果是因为一时冲动,看了一些新闻媒体报道银行不行了就想出去闯闯而辞职,那最好还是再冷静一下, 其实工作哪里都不轻松,到哪都会遇到一样的问题。有的人抱着尝鲜的心理,一时冲动裸辞了,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银行。
要知道,离开之后不一定都是光鲜亮丽的,而留下的也不全是怨声载道。而且,辞职转行总会经历一段阵痛期。要做好跳槽后收入骤降的准备,转行穷三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无论是否银行“躺着赚钱”的时代真的过去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银行仍然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和就业机会,稳定的工作氛围给了很多人成为中产阶级的可能。无论有多少人在逃离着银行,诉说着银行的苦楚,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投身银行。尝试没有对错,能从中找到工作的乐趣才是正理儿。
或许当初的你是奔着体面和前程选择了银行;又或许如今你为了理想和生活还在银行坚持;或许你已经毅然决然的开始收拾行装准备离开;又或许你在为当初的离开懊恼,当然也可能是庆幸;
但请记住一点,无论哪个行业,从来都是:弱者在恐惧而强者很兴奋。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那个强者,唯有如此,在离开的时候,才能清楚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心中有目标,脚下才有力量。该走的时候大胆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