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
----杜牧《归家》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时,和我谈到她这次回家很大的一个感悟。她说,每一次归家,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一点,这次回家已经不再惊讶于家乡人和事的变化,对奶奶常挂在嘴巴的生死也不那么看重了。我知道,她的奶奶今年已经89岁了,乡下的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尤其是身体状况还不怎么好的时候,往往对死,有了感触,很多时候不是他们过于敏感,而是他们和死神的接触来的比我们更透彻,更为清晰,仿佛死神已经伴在她的枕头边,睡一觉,就怕永远不会醒来了。所以常常在剩下的日子里,对身边的家人,对还在外漂泊的子孙,更多了一份唠叨,和牵挂。她接着说道,前几天,在网上给奶奶买的衣服很合身,她像小孩一样不舍得穿,但一有客人来又忍不住炫耀一番,这样来来回回,我爸调侃她,怎么又脱下了?一会又是,怎么又穿上啦?而我则在旁边忍不住偷笑。估计是太喜欢了,后来奶奶对我说“这件衣服死了以后要烧给我。”我笑了笑说“那趁你现在还能穿的时候,多穿几回。”朋友说,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一点都不难过,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晚年安好和睦对我们小辈来说便已足以。我丝毫不去想未来总会到来的那一天,我现在想的是明天一起吃什么菜,生物钟得慢慢调回,要赶上爸爸六点半做的早饭。她说的时候,一脸的平静,还透出一丝幸福的表情。
她说那段话的时候,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心底泛起阵阵心酸。她今年才二十刚出头的年纪,对于亲情的感触却如此之深,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有着和同龄人不一样的成熟,领悟,对亲情,对生死离别。高尔基曾说过“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同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他们一生所经历的大大小小事件,对于时代的发展,他们切生体会,所以唠嗑时,我们带着听故事的心情,听着他们嘴里经历过的那些年代,那些苦难和对幸福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弥足珍贵。
和朋友聊完天后,我突然想起以前自己做的一个梦,梦里奶奶身体不好,病的很严重,当时在梦里,我记得自己哭得稀里哗啦,那是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接触到对亲人死亡的恐惧。而那也是至今唯止唯一一个我记忆深刻的梦。奶奶对于我来说,有不一样的情感,除了作为子孙的那份隔代的亲情,更多的时候,她更像自己的母亲,那份情感,很多时候和妈妈带来的不一样。梦后的第二天大早,我拿起电话,询问奶奶的身体,但没有提起梦里的那件事,老人家有些时候,比较信梦,我担心她多想,所以只是几句关心和平常一般的闲聊唠嗑。在那之后,固定的每个月打一次电话,慢慢地,变成现在每个星期一次。次数多了,我发现电话那头,奶奶的笑声也多了,问的事情也变得一再地琐碎,可是听了,心里头却很暖。
对于珍惜,对于亲情,在这个快节奏物质横流的时代,我们似乎有了一定的规律般,总是要经历过很多事情,才会对身边人的爱感到珍惜,对他们的爱也变得后知后觉。那些出门在外的日子,被生活,被工作,被爱情,被物质,压制的气喘吁吁。于是主动去关心,被打磨的所剩无几,所以我们有了诸多的借口,说自己忙的不可开交,没时间陪家人,甚至于只是用五分钟时间打一个电话而已。可是问问自己,每天除了工作,手机在你手中使用的时间是多少,我们刷手机的频率几乎超过了一天里睡觉的时间,可是其中,却不敢打一个电话。那些处于爱情阶段的人,想想,每天陪对象聊天,视频的时间又是多少。我们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很多时候,觉得没有特别多的话题相聊,久而久之,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爱和家人联系,陪伴的日子也就更加的少了。
所以,当看完我的这篇文章,不如拿起手机,打一个给家里的电话吧,哪怕像我一般,只是几分钟而言,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