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了《父亲、树林和鸟》,同学们课堂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课后问题,根据提示学生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各抒己见。
有的练习题答案是统一的,但各自的理由是不一样的。比如:父亲十分了解鸟的生活习性。理由一:知道鸟什么时候唱歌。理由二:知道鸟在飞离树枝的一瞬间是最快活的。理由三:知道早上鸟的翅膀沾了露水,飞起来很重,容易被猎人打中……
再如:父亲是个善于观察的人,大家都说这句话是对的。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说明自己的理由。有的说作者进入树林没发现一直鸟,但父亲通过闻气味,看树叶在动,就知道林子里有很多鸟,说明父亲善于观察。还有的说父亲如果不善于观察,就不会知道鸟的生活习性……
最有争议的应该是最后一题,父亲曾经是一个猎人。大家意见不一致。有的认为:最后一段写了,我很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看出父亲不是猎人,但有的学生从“曾经”入手,认为曾经可以理解为过去,说父亲曾经是猎人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如果父亲没有当过猎人,他不会对鸟的习性那么熟悉。说不定他过去是一个猎人。在大家的争吵声中,我看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看到他们认真的态度,虽然只是三年级,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俗话说:理不辩不明。用自己的理由去说服对方,远比我仅仅把一句答案告诉她们要好得多。在辩论中得到的答案,她们会记得更牢。
这些理由一个一个被学生理清后,用上“因为……所以……”说成一句话,除了加深印象以外,对文本内容也是一个简单的回顾。
除了了解课文内容以外,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是也是有所提升呢?让他们抓住重点的句子,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再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关键的句子,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优美的词语。最后进行语言的积累,抄一抄。把关键的语句抄下来,用优美的词语进行写句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是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是有时候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课堂上除了语言表达,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写:可以是一节课生字词的巩固复习,也可以是优美句段的摘抄,更可以是对文章结构的小练笔。如果说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外,那么是写更有助于学生再一次梳理自己的思路,把口头转化为书面语言。
课堂上,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让她们的心灵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她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让她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