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极了散文的。我总觉着文学的大作需要笔走天涯的洗练与淡定,经历纷繁而复杂的创作,有时其体裁重于心情,技巧多于故事。而散文会是更随心所欲地诉说。它的文字零星而散落,不成规则,却成心情。
它自由而多情,洒脱而真实,用如原石一般尚不经雕琢的文字,去记录最接近生活本质的真形—那些充满了热泪、美好和希望或澄澈或沉重或感伤的时光。
顾城说,“诗是亲近生活本身,又传达出秘密。” 而散文,在我看来,它就像散落夜空的万千星辰,离疏不谙章法,却熠熠生辉。
一.
初夏的泉州,阴雨天气连绵不绝,雾锁华大。远处是高大乔木微微摇晃的不定姿态。这种时候,读些断断续续的语句,会零碎地牵扯起生命中混杂交错的记忆。一如余秋雨笔下几百年覆灭与新起相继的王朝背影,平实厚重的文笔中含有大片忧郁的土地,包括热河行宫﹑荒凉的宁古塔,还有落没在历史中交织的人潮。它们由来已久,在岁月的亲吻中亘古不变。但我是那般真切地感受地到它们的存在,就如我能触及到旷野上掠过的风。
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几座既可凭吊又可休息的亭台,还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我一遍又一遍地思忖着,把这些意味深长的物象组合成心底埋下已久的民族情绪—对历史的每一次震颤,抱有沉重而慷慨的遗恨。
由而记起迟子建的一句话,“读自在的生命和事件,它们永远就像悠荡的叶,不紧不慢地投入未来,背后却隐藏无尽诡秘的故事,不动声色,像是生命的遗言。”
看窗外,正是华灯初上的黄昏。那些幻灭的云霞和微弱的光线,变幻迅疾,看它们平静地坠落与消亡,就像目睹一段历史漫长的落幕。
二.
五月十七日,夜风正紧。四周满是雨水和植物清澈弥香,夜幕深处有遥远的星宿,校园周围寂静如回忆。心中充满深渊一样的阒静的悲。
伍尔芙的那句“生命的内核一片空空荡荡,就像一间楼阁上的屋子。”久久在脑海中回荡。我是这样喜欢这个天才的灵魂,有深刻的孤独与哲思。喜欢她捉摸不定的意识流风格。就如同生活本身就是捉摸不定的。
这个忧郁的天才,一生都在精神病与幻听幻想的茧中自我挣扎,她不断寻求生命的内核,而最终,她却只找到一个空荡荡的屋子,盛满了疾病与孤独。她在遗书中对丈夫说,“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这些散落在文字里的深情,就如诺大的夜幕,丝丝入扣地覆盖我的情绪。风带着烟的火星倒灌进气管,我被呛得咳嗽不止。眼泪随之落下,落进黑夜的深处。
有人说,散文是哭泣的大地孕育的,其情至深,由而读起散文会比其他文学类型多一份事实的沉重。散文情愫,也怕只有用此来解释了。
三.
翌日,大雨下了一阵渐渐停止,地上有粉红的花瓣与新绿的叶片,漂浮在积水上组成美丽的图案,空气无限清新,带有生命的质地。
张爱玲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我,穿着这袭布满虱子的袍,十九年不洗。在接近十几岁尾巴的时候,刚走出高考的考场,穿过十八岁的躯壳,穿过高三艰难的岁月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去初试所谓幻想中的自由。顾城说,“人生很短,人世很长。我站在中间,应该休息。” 我仅用以掩耳盗铃地忽略剩下的青春越来越短的事实。
亦是没有爱玲的才思,于是写篇文采飞扬的文的权力算是被剥夺掉了,但所幸,阅读与赏析的权利不会被剥夺,随着我依旧“走南闯北” 。
四
十九日,天气骤然放晴,多日不见的和煦阳光。天空呈现淡淡的蓝,云朵丝丝凝固。阳光弥漫在蓬勃生长的植物之间。地面上,大家有了各种各样的舒展姿态。
起身,在旧书店狭小的空间里活动腰板,然后,目光碾过五颜六色的书籍,最后,将手中的一摞书放回到书架顶端。踏出店门,合了双目,用向上微仰的脸去感受这南方小城久违的漫长而晴好的阳光。--连同脑中那句盘旋不止的“叙述与回忆一样都是美得辛苦的事情” 一起放在阳光下晾晒,晒得清楚而澄澈。
蒋勋说,“ 记录本身就已是反抗” 。这样的文字回忆对于作者来说有时候未免不是种残忍,而对读者,却又何尝不是种福分。
当夜凉如水,顶着漫天散落的星光,去品读如星如辰的文字,就如同乘着一艘鼓帆的船,借着包含风子信香的南风,划过月色下迷雾茫茫的银色海面,间或抬头,看见渐次隐没的大地坦荡如砥,星光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