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国,巍巍华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千奇百怪的人物,有李白一样诗仙,有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忠臣,有“治世之能成乱世之奸贼”的曹操。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市井小民,每一个人无不在这五千年的画卷中,留下了一抹色彩。然而你这样一个人他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个人就是苏轼,苏东坡。
提到苏东坡或许我们想到的首先并不是他的诗词,也不是他的功绩,更不是他的生平。而是闻名于天下的美食东坡肉。这一道菜肴已然成为了四川眉山人舌尖上的一种固定的味道。然而这道美味的菜肴却是在苏东坡人生最苦难的时候发明的。
1037年的一个冬天里苏东坡出生在了四川眉山。相传当苏轼,苏辙,苏洵三苏出生在四川眉山的时候四川眉山周围的山终年都是青青翠翠的山突然草木皆枯,在古时这被称为草木意象,寓意着在此同时降生的人一定天命不凡。而这座山上的草木皆枯似乎就是将自己的生命力,转寄到了苏轼的身上。苏轼在眉山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直至弱冠之年。在1056年的春天里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共同入京科考。而这次科考似乎就是特意为苏轼准备的。因为可以说苏轼的最大一个幸运,就是在这次科考中遇见了欧阳修。因为当时的文风十分的腐败当时的人写的都是一些空有一些绮丽文笔的文章,因此,欧阳修就打算换一个方式去竞选,他要选的文章,是一个有真情实感流露的文章。然而,恰巧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十分有真情实感的人,而是他写出来的文章都是用他的一点一滴的情感去凝结去写出来的。而当欧阳修去看到苏轼他这张卷子的时候,都不禁咂舌,这文章写得这么好的文章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的,然后欧阳修想着这么好的文章写出来,但是呢,因为这个是我的学生的,所以我也不好给他拿第一名,我就给个第二吧。但是当欧阳修他去接开这个文章,这个封条的时候她才发现不是曾巩的而是苏轼的。于是欧阳修就说:“能写这么好的文章的人还不是我的学生恐怕将来之后就把我欧阳修给遮掩过去了,这青史上我欧阳修的名字就再也不会出现了。”
因此,苏轼考中进士。而恰巧,当时朝政上正需要一批有着政治理想,想往上爬的年轻人,但是呢,他又要在朝廷中没有根基,恰巧就碰上苏轼这一群人。而苏轼最早是在凤翔任职在凤翔任职的时候苏轼与知府的陈希亮十分不合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去反击他,直到有一次陈希亮修了一座凤翔台请苏轼在制作凤翔台上写一篇文章,于是苏轼认为这就是他反击的机会。因此,苏轼在这篇文章里感今怀古,明褒实贬,说这个地方原本是皇宫,但是如今不都已经残垣断壁,而你当今在此修建一座凤翔台,虽然在当今看起来是金碧辉煌但日后终不过就是残垣断壁。然而这篇文章陈希亮却一个字也没有改的刻在了,石碑上。
后来王安石主张变法虽然王安石变法苏轼并不反对他的本质。然而他反对的是王安石变法变得太急太快。然而,当今的圣上君主和王安石他们想要的就是这种又急又快又准变法。因此,随着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反对,再加上苏轼他是一个敢于挺身说说的人,你说你不说出来,你还是可以留在朝廷上的,但是你一旦说出来那圣上必须得做出一点行为要不然他自己的脸往哪搁呢?而且苏轼他自己说出来了,这无异于是他自己把刀架在脖子上。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他有文采,有本事,敢做敢当必然会招来其他人的嫉妒,而正是因为这些小人的嫉妒苏轼被牵扯进了“乌台诗案”,而苏轼也被当成罪官关在了大牢之中,当苏轼被关在大牢之中,关押了整整130多天之后,苏轼被贬官黄州。然而,在苏轼被关押的期间,苏轼整天在牢里写诗,苏轼说“这个牢里呀,他上面只有一小片天这个是深不可测。”而苏轼的父亲和弟弟相约给他送饭,如果说君主给他判了死刑就送一条鱼给他。苏轼呢,也在草席底下,备好了致命的毒药,准备自行解决。然而,因为母亲的重病,父亲和弟弟不得不回去探望母亲临走之前,他们托付一个亲戚给苏轼送饭。然而这个亲戚先给苏轼改善一下伙食就给苏轼送条鱼,苏轼一看,心瞬间就凉了。“完了,完了”苏轼当时心里就只有一个词。“完了”结果第二天狱卒就把苏轼给放了出去。当苏轼从一个深不见底的牢狱中走出去的那一瞬间苏轼表示他的心就感觉瞬间被解放了。然而,但他被贬黄州之时,他的心是再一次被打击的落了下去。
因为苏轼他这个人他是一个有很多真情实感的人,他是一个很真性情的人。他可以说你看到的他就真的是现实中的真实的,他并非是像其他人一样,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然而,苏轼这样一个真性情的人,他也很多愁善感。特别是苏轼他被贬黄州,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苏轼从小到大都是说很优秀的,被别人快长大了,从来没有受过这么大的打击。因此,苏轼当时心里是很没落的,苏轼他很想知道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步。但,他已经走到了他必须继续走下去。因此,苏轼当他被贬到黄州之时,他就觉得自己这一生算是完了。
被贬黄州苏轼他开始了与普通农夫无异的生活。苏轼他被贬黄州,他开始,努力地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弹琴,他作诗。他也常常走进佛寺,聆听佛寺的钟声,木鱼的声音。而他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让自己静下心来,让自己能接受这一切。而苏轼也开始研习佛法,研习道教,他这么做是为了能找清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走到这一步的。而在当苏轼真正彻底将要融入到这个农夫的世界的时候朝廷去发了一纸调令,命苏轼返回京都。然而,这次返回却将苏轼贬到了更遥远的杭州。
当时的杭州没有什么所谓的西湖,没有什么所谓的三潭印月。当时的杭州比黄州只有胜过之的偏远,荒凉。因此,苏轼到杭州第一件事情就是西湖西湖,当时里面有特别多的淤泥需要清理。于是,苏轼想一个办法出售西湖的土地,让人们在这个里面中莲花,到时候采得莲子就能卖这样的话,他既能开发这个西湖,还能使这个农民有生计。而这个充分掏出来的淤泥呢,就用来建大坝,防止这个西湖里的水溢出来。另外呀,苏轼还特意签出了一块三角区域不让农民耕种。这就是著名的三潭印月。然而当苏轼治理好杭州之后,他又收到了一只调令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然而就苏轼在回去的过程中却因为生病,而先是在一条渔船之上。
苏轼,苏东坡这一个人他是诗神,他可以融入百姓的生活可以忧国可以忧民。苏轼他一生功绩无数,诗篇无数。然而他却和李白一样在一条游船上离开了这个世界。其实我觉得好像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他的一生活得精彩与否,活得成功与否用来衡量他的这一个界限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或许苏轼认为他的这一生活得是成功,又不是成功。苏轼他自己做到了,让他自己去释怀,但他却没有做到自己,最初想要的一个站在皇帝身侧辅佐皇帝的功臣。就像李白就像杜甫就像嵇康他的一生正在奔波劳碌,李白是为了济世,杜甫是为了济民,嵇康是为了自由,为了越明教而任自然而活。然而他们真正有谁真正成功了吗?说没有,但却有说有,但却没有。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无论是嵇康还是苏轼,我们所认为的他,我们所书写的他,永远是我们所评定的他。即便名垂青史,即便遗臭万年,可他们终究是在为后代,为世世所评定。有谁能真正懂得他们究竟是在做什么?他们究竟是在想什么就像嵇康所问的一样:“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谁能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