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听了廖彩杏老师的新书《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的责任编辑於梅的讲座,将文本整理了出来,希望能方便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中文简体字版《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的责任编辑於梅。编辑一般做的都是幕后工作,这次也是特别感谢王青博士的邀请。能够和王博士的上两讲凑成一个小型的系列讲座,也是非常荣幸。理论这块儿王博士讲得比我好太多,我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主要讲一讲幕后的和我个人的一些故事(可以供王博士做case study哦~)。谢谢各位捧场[偷笑][偷笑]
我是英语专业出身,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这个专业的考分高,所以理所当然地觉得这是一个好专业。当年有不少外企需要英语人才,所以在当时:考英语系=进外企=高收入。但现在其他专业也有大量英语相当好的跨界人才,而且外企风光不在,相信群内也很少有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靠英语吃饭了。但现在低龄儿童学英语有了另一个现实的功利需求:幼升小。我给大家看一道上海的幼升小题目:
不知道群内有没有家长有解题思路?这道题的一大解题关键在于,孩子要会用英文拼写0到9。第一行是one,因为手机号的第一位是1,后面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个套路是可以在考前突击的,所以也不该是我们日常学习英语的理由。
我之所以赞成和鼓励学龄前儿童接触英文,最大的原因是我发现,孩子的语音可以非常地道。这里的语音,主要指的是音节间的节奏感。有一次,我听到我女儿一边玩儿一边冒出了really这个词,这个单词里有个双元音,也许群内有家长可以每个音都读准,但合在一起念,每个音节该分配多少气息,可能就完全没有我女儿把握得好。当然,从能否交际的角度来看,语音并不那么重要,但无意间习得一口地道的语音,特别能振奋哑巴英语一代的家长,也能让家长和孩子树立持续学习的信心。
这里插一句话啊,我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朋友在执行南京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打卡”推广,她发了一段孩子念鹅妈妈的视频。那个语音真真是惨不忍听,非常重的方言口音。她一年花一两万,让孩子四岁不到学英语,换来这样的口音,所以家长还是要有些鉴别力的,避免入坑。
下面继续说回正题哈。我赞成学龄前儿童学英文的第二个原因是,孩子在低龄时就接触到英文,往后不太会有抵触和畏难情绪。我女儿是在一岁的时候接触英文绘本的,当时她也同时在读中文绘本,她的世界里一开始就有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我的印象里,她从没有要求我对英文绘本做过中文翻译,而是认为,中文绘本就该用中文讲,英文绘本就该用英文讲,英国人拍的动画片讲英文很正常。她看英文版的Peppa Pig看得津津有味,而没有像我同事家的同龄孩子那样,哭闹着要看中文配音版。生活中,她看到英文的标签和说明书之类的,虽然看不懂,都会觉得是件非常自然的事儿。
第三个原因就比较个人化了。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在参加英语专业的自学考试,那会儿用的一套听力教材是Step by Step,不知道群内有没有家长听说过,我来找个封面哈。
王博说是他考托福时的听力教材。后面貌似改版就不是这个封面了,我熟悉的是这个。第3第4册好难的。我妈妈她白天要上班,都是晚上自学,也是考了好多年才通过。所以我的幼儿时期,几乎每晚听的都是Step by Step。但我母亲从来没有刻意教过我英语。后来我在学校里学英语几乎毫不费力。那会儿中学老师会让学生背英文课文,我是班上唯一一个可以免背的学生,因为老师觉得我语感很不错。 这段个人经历也让我对有声书,或者说,将英文作为背景音乐,产生了天然的好感。其他原因还包括认知发展上的一些好处,王博士在《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里也提到了,我就不再赘述了。最近我读到Nature上新发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认为,英文的语言功能区更靠近听力区,所以多听是可以刺激英语习得的。说到听,下面咱们就来聊聊廖彩杏老师和她的“有声书英文学习法”。
我认为“有声书英文学习法”的最大贡献是将早期的英语学习拉回了家庭教育范畴。我个人一直深信,早期的家庭教育或者说家庭影响,包括特别重要的亲子陪伴,是无可替代的。英语学习所要求的大量、持续的语言输入,更是每周一两个小时的机构培训完全满足不了的。再加上路上来回的时间,家长和孩子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这种情况下,说孩子完全不会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压力,我是不相信的。而这种学习压力,也是早期的英语学习比较忌讳的。(此处也插一句话,不是出于考前突击和集训目的的机构培训,我个人认为,是没有性价比可言的。)不过说到家庭英语学习,又是家长们望而却步的。且不说过了四六级的家长们,完全没有信心开口说英文。之前无论是汪培珽老师、吴敏兰老师的方法,都是对家长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的,她们的书可能也会将一部分自认为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家长推向机构培训。廖老师的方法让大家看到了家庭英语启蒙的希望,因为她的方法对家长的英语水平几乎没有要求。
当然,等下我会说到,她的方法对家长如何理解英语启蒙、如何进行实际操作,是有比较高的要求的。“有声书学习法”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的,对场地和人员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有手机(CD)有绘本(有时候甚至可以没有绘本)就可以开始了。孩子可以在玩儿的时候听,在吃饭的时候听,在画画的时候听,在坐车的时候听……这也就使得英语可以自然地融入每日的家庭生活,这是符合语言学习的特性的。
第三个好处是“有声书学习法”的系统性。特别是被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家长。这类家长会觉得,你为什么要给我选书?你怎么知道我的孩子适合读(听)什么书?我为什么要按照你的时间表来读(听)书?我与这部分家长交流之后,发现他们都是没有读过《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这本书的,仅仅只是听说过“廖单”而已。比较建议这部分家长读一下书里的这一段。
在深圳新书首发仪式上,有位DK出版社的销售人员跟我闲聊。他不经意间提到,每次台北书展的时候,廖老师都会拖着一只很大的行李箱,买上无数本书装箱带走。她先拿自家的双胞胎做实验,然后对书单做仔细的筛选。她的先生也说,廖老师这本书的书稿至少有成书的四五倍那么厚,她总是仔细斟酌、一筛再筛,交给出版社的书稿她自己已经至少筛掉了四分之三的内容。
那我们这部分虽然英语水平比较好,但没有在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下过如此苦功的人,是不是应该先参考下廖老师的书单和播放顺序呢?而且廖老师从来没有说过,一定非要刻板地按照书单的顺序来播放。有能力的家长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做灵活的调整。而对于英语水平一般的家长来说,这样的系统性太可贵了。它让家长马上就可以实际操作起来。比起市面上许多只罗列学习资源的英语启蒙图书,廖老师还告诉了家长,我们该怎么来安排学习进度。这里的进度,具体就是指播放顺序,以及从一本书进入下一本书的时机。我认可“廖单”,还因为其中包含了英语世界里最经典的绘本。比如《好饿的毛毛虫》《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等。这些书的中译本都是家喻户晓的,能直接读“原典”岂不是更好?而且中译可能是有些缺陷的。比如《好饿的毛毛虫》这本。
原文用的是atethrough,表示毛毛虫是在苹果啊梨子啊上面吃穿了个小洞钻过去。而中文版却译成“吃了一个苹果吃了两个梨”。这是有误导的,毛毛虫的食量并没有那么大。每种食物上打个小洞的印刷工艺也是比较费事、会提高印制成本的。
同为出版从业者,看到费心打上去的小洞,并没有被小读者领会(这些小洞不仅仅是引诱小读者把手指伸进去玩儿的哦,也能帮助他们理解文字呢),也是觉得太!可!惜!了!英文绘本的优质有声书,其中的语气啊(开心、害怕、忧伤)语调啊(停顿、重音)音效啊(开关门、雷声),是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绘本上的文字的。很多家长关心,不翻译孩子怎么读得懂,录制精良的有声书就是解决方案之一。
最后我谈一谈这本书如果我还能给它配上一册使用说明书的话,我会在这份说明书上说些什么。
其实出版物上有“使用说明”不奇怪哦,词典上的凡例就是。可惜大家都不看[偷笑]
首先,我建议大家都完整地读一遍这本书,特别是前半部分的“观念篇”。很多家长都只网上搜来一张“廖单”,就马上去搜罗资源。有的家长上来就放给孩子听,发现孩子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就马上否定廖单,这是非常可惜的。书中有很多具体经验的指导,包括在孩子不感兴趣的时候如何引导等等,是非常实用的。廖老师还提到“四不一没有”(不必先认单词、不必先学音标、不必先学语法、不必中文翻译,没有抽问考试)的策略,就是强调整体式的学习,强调不要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书中还有如何不通过中文翻译,帮助孩子理解内容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听读中亲子互动等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分享。可以说,不读这本书,只机械地执行书单,一定是坚持不下去,或者收效甚微的。
第二,我比较建议大家购买原版绘本给孩子看。我对比过原版和盗版绘本,色彩的饱和度是有明显差别的。另外原版书会有一些挖洞设计啊布偶设计啊,盗版书为了节省成本,统统都舍去了。
比如这本See You Later Alligator, 正版书的这只鳄鱼是个手偶,家长和孩子可以把手伸进去讲故事的,而盗版书的鳄鱼是印上去的。很多时候,孩子是将绘本当玩具来玩儿的,缺少了这些设计元素,也就会少了些有趣的互动,效果和兴趣也会打些折扣,我个人觉得就得不偿失了。
第三,有声书学习法需要家长的积极投入。很多人将有声书视为电子保姆,这是大错特错了。什么方法最省事,把孩子推给机构啊。家长还可以在教室门外刷手机呢。听有声书虽然不要求时刻验收成果,但要经常注意孩子在绘本和录音之间建立的联结,注意自己是不是能就绘本与孩子开展互动,注意自己是不是能引导孩子的兴趣。注意是不是时机到了,可以播放下一本绘本有声书……
第四,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您要求的只是听完故事能原样复述,那么可以很快看到成果。 但如果希望孩子能灵活应用,也就是孩子看到一个场景能马上脱口而出一句“应景”的英文,我认识的一个现在六岁的牛娃,用了整整两年。如果孩子一直听,短期内却没有看到有效的输出,也请家长不要性急,更不要仅仅因此就否定有声书英文学习法。廖老师关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家庭VS机构培训等,有过非常好的阐释,深获我心。我也建议大家也可以读一读下澎湃新闻对廖老师的这个专访: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44721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就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