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美容院美容,一位小美容师和我聊天,说到自己今年又花钱买了一个手机,这已经是第三次买手机了,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也不太好,可还是向妈妈汇报了,结果妈妈在电话里大骂了她一通:就不知道攒点钱,手里就放不住钱,每天都唠叨着都这样了,不说该怎么办呢?……她说妈妈说这话的时候旁边坐着小男朋友,尽管已经告诉妈妈不是一个人,但妈妈却故意提高了声音,她把手机举得远远的。后来她说:我也知道我做的不对,可是说一次就可以了,怎么能不断地唠叨呢?不过假如没有妈妈的唠叨,也许我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听了她的话,我觉得她已经很不错了,明白妈妈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所以孩子的成长不是家长所能忧虑的,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她身处其中,自然就能学会怎么做。
可是即便这样,我们做家长的还是止不住要唠叨。而唠叨的定义不是话说的多,而是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的话。其实我们的原意是为了强化这句话的重要性,可是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的越多,往往这方面会做的越差。经常性的唠叨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一点地削去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他会觉得茫然失措,本来正常的心里秩序就会被打乱接下来他的成长会变得更加毫无秩序。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唠叨起不到任何作用,就比如吃饭问题,孩子吃饭比较慢,我们总是在旁边不断督促:“吃快点!快点吃!”但是他的速度快了吗?没有,反而他会捂住耳朵。如果这时候我们采用竞赛的方法比比谁吃的快,谁慢了谁洗碗的规则的话,那样或者会更好点,说不定吃饭的速度会加快。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就像做作业或者考试我们要改变唠叨的方式,效果可能会好些。
那么家长如何发现自己唠叨呢?那就要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经常为你的某些言语或者指令不愉快,那就可能你属于唠叨了。
卢梭说过:“当上帝希望人去做什么的时候,他是不会吩咐另一个人去告诉那个人的,他要自己去告诉那个人,他要把他所希望的事情记在那个人的心里。”总之每个人都有完善自我的本能,相信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他会自己修复自身的问题,问题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己,也许就是最聪明的办法。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看着他长大。适当的给他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