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你有什么想写不敢写不能写的,能告诉我吗
我:幻灭,破灭,我能写吗?都是跟政治无关的
那不是失望,不是失恋失业这种,不是人要死了,所以幻灭了,不是一个具体的事件,不是世界抱我以伤,
事实是,世界对我很好
友:我感觉你性格里有许多不同元素,张爱玲的文章看过不少把,改你的文章需要研究你这个人,要把你的个人特征跃然纸上
我:我读过张爱玲,但我不欣赏她的文字。我觉得我读过的西方女性文学作品,里面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和中国知识分子女性在文学作品里展现出的精神内涵不一致
跟他说完这句话,于是有了下面的文字
这是一篇可以写很多很深的文章,但本人简单写
我读过印象深刻,现在张嘴就能来的西方女性文学作品有:
300年前的《简爱》“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恕我直言,电影《简爱》里选的女主人公真是一位不漂亮的姑娘,连清秀也谈不上,在我看来她女子男相,演员本人下颚很宽。选这样面相的演员,显然他们不懂“女人克夫”这回事。女人下颚宽和颧骨高一样在我们的文化里属于克夫,为何克夫呢?因为这样的面相看上去女子男相,女子男相的女人被认为有个人意识,有个人主见,而个人意识在古时的男权社会不被允许,有个人意识那就是可以反抗反驳男人咯?自然克夫,因为夫为妻纲,男人是女人的上帝嘛
简爱Jane,
”简爱“的作者本人30岁时,她爸爸给她介绍了一个男人结婚,毕竟300年前的英国,女人30也该结婚了。简爱说:他不是因为爱我而和我结婚而是因为社会觉得他该结婚了所以他和我结婚,所以我不会和他结婚。300年前的英国啊,这样的论调在如今的中国并不过时,不是?
整本小说,即使电影的句子现在看起来依然震撼,这样的作品里所反映出的女性独立自尊自爱的思想闪耀着精神自由和人性自由的光芒,不论时代鼓舞不同国家的女性,所以它是世界名著。
英国最著名的意识流女作家伍尔夫的句子”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换言之,他一生都会有一种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这样铿锵有力的句子难道像是一个女子写的嘛?
这样对生命的洞察和意识认知
《飘》的最后,男人离开女人以后,她站在废墟上说“不管怎样,明天是新的一天”
《走出非洲》她的灵魂爱人死后,她离开非洲,用余生写下旷世杰作《走出非洲》
那样”用尽全身力气,燃烧生命之火”的句子,我写不出来,我想用这样的笔触写我的拉美,我写不出来,因为我在拉美只有2年,太短,我的生命没有那么燃烧,自然喷薄不出这样的句子
“我在非洲曾经有一个农场,种咖啡豆,给黑人小孩治病。
我在非洲遇见了为自由奋不顾身的情人,热爱动物胜于人,折桂而来,情迷而往。
我在非洲曾写过一首歌,那里有已逝的热土,那里有纯洁的朝露。
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
我总是一再启程,因为哪里都陋于非洲 。
——凯伦·布里克森 《走出非洲 》”
台词也很震撼:
“和你在一起,是因为我选择和你在一起。我不想按别人的方式去生活”
“我不希望有一天发现自己是在为了别人活,我愿意承担后果,就算偶尔寂寞甚至孤独而终,我都能接受”
不管是三毛还是张爱玲,在男人离开后,创作灵感凋零,才华也跟着走了,不是没有继续写,只是作品不负当初的灵气和灵性。张爱玲那句“爱上你,我低到尘埃里,从此只能萎谢” 这是啥意思?这句话所折射的价值观我最反对。所以,当男人离开她以后,她真的从此萎谢了。为何爱上了一个男人自己就低到尘埃呢?你的自尊自我呢?你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呢?都没了嘛?都低到尘土你了嘛?爱上一个人不应该是自我生命之火的绽放吗? 不应该是“我爱你,不是爱你的样子,而是爱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吗?
三毛我写过,作为华人最早的背包客,又是教育生活在西方,本应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沾染西方女性的硬派和强大的,是的,我承认,爱人离开,当然痛苦,但她不止是痛苦,她人生崩盘了啊,最后自杀了啊。
为何《走出非洲》《飘》她们的男人离开后她们可以写出旷世佳作,感动全世界,可是张爱玲和三毛,作为知识份子女性的代表,她们不仅创作崩盘,人生也跟着崩盘呢
这只能用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一个女人的精神内核来解释
知识分子况且如此,普通女性呢?普通没有文化的女性呢
看过一个数据,中国女性的自杀率不是全球最高的话,那也是非常非常高的(具体数据我忘记了,要查),女婴死亡率也非常高。
一开始我读《老人与海》我不理解,这么一个老人捕鱼的简单故事怎么感动了美国人,还是诺贝尔呢,现在我非常深刻的理解,不仅是从作品上理解,更是从和美国个体打交道中理解,老人与海讲的不服输,"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 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的确反应在了普通美国人的身上,是这部作品影响了美国人的性格呢,还是美国人本来就有这种性格,所以当有这部作品出来时,大家读出的不是表面上老人捕鱼这么个故事,所以有共鸣呢。因为讲的是人与命运抗争这么个主题,所以它不仅仅是美国的,更是全世界的,它具有了普世性,所以是诺贝尔文学奖。
这种硬汉文化不是指针对男人,对欧美的女性也是一样一样的,所以,我接触的欧美妹子,她们的言谈中所折射的价值观经常把我震撼,那种人格独立,意志自由传承了几百年了把。
所以每次我看到中国的知识分子写他们到了欧美,被欧美女性打脸的经历我就想笑。
高晓松写他到了北欧都不敢张嘴说话了,因为你要是叫一个女人美女,她们说你物化女性,她们告诉你女人也是有灵魂的
冯唐到了美国看到趴在车底给汽车换轮胎的美国妞,说“再也不喜欢中国软妹子了,她们都是狐狸精”
还有一个海归的知识分子专栏,我每次看他的文字就想笑,他写他在北欧给女性买单被教育说他不尊重女性,回国发现女人都等着他买单,他很不适应。每次读他酸酸的小资做派文笔我就很想笑。
我也不知该说啥,是说:中东某国刚通过法律,女人可以开车,还是说欧美女性啥啥啥呢?另外,我也看《甄嬛传》《沿袭攻略的》 看一夫多妻,看女人斗女人
不知如何作结,就罢
,
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