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总希望自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小孩子朝九晚五的上学,大人起早贪黑的工作,都是基于此,所谓理想,梦想也不过如此,幸福的前提是安心,安全舒心,安全即自身的平安,物质上的丰盈。舒心,即内心的充实和喜乐,但大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丰盈而忽略了内心的舒心。在中国,这点上男人甚于女人,或许我们经历太多的贫穷与饥饿,对物质有无限的欲望,那种物质匮乏的不安全感时时刻刻笼罩着我们,虽然现在不缺吃不缺喝,回望身边的人,为了物质上的稳定,不惜夫妻之间长期分居两地,无暇教育子女,有的孩子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亲者,美其名曰为孩子将来奋斗,总以为物质解决了一切都不是问题,完全知孩子的需要什么,我有一学生,父亲长期在外,我教他三年几乎没见到他父亲,而他对父亲的印象就是提款机,他性格偏激易冲动,花钱大手大脚,我劝他节俭,他说让他唯一能感到父爱的只有人民币了,作为一个老师,我无言以对,教书也快15年了,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发现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里问题诸如敏感,暴躁,不安全感,冷漠孤僻,缺乏热情等大多都源于家庭不完整或长期不完整或父母婚姻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在想,他们即使上了大学又能怎样了呢?这个成长短板需要怎样才能弥补呢?答案我不得而知。
记得自己小时候,父亲长年在外,母亲带我和大姐二姐三人,那时我们家四周都没有邻居,家里的围墙只有两米高左右,外人很容易翻进来,那时的我很怕天黑,睡觉时胆战心惊,虽然母亲就在我们身边,但总觉得一个女人很难对抗来家偷东西的贼,所以在睡觉前我总要把铁锨放到炕前,想着万一有贼进来,可以帮助母亲打他。只有父亲在家的那几天,我才可以安安稳稳的睡觉,想着家里安全的是有父亲撑着,就这样度过了我的童年,直到上高中,这种不安全感才慢慢退去。上大三那年母亲因为心脏衰竭离开了我们,我才深深感受到母亲在这个家的意义,母亲的离世让我不敢回家,家里的冰锅冷灶让我脊背发凉,母亲在的时候,每次回家,不管多晚,都有热气腾腾的饭吃,那种感觉温暖幸福。母亲走了这种感觉随之也走了。结婚后,不管自己回家多晚妻子一定要等我回来,稍晚一点,妻子就打电话问,刚开始觉得很烦,后来突然发现我是这个家里的天,我没回来或晚回来,同样的不安全感影响着我的妻女,从那之后下班我尽可能早点回家,不逗留不应酬。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否最大的影响就是父母,父亲给了孩子安全,母亲给了孩子温暖,父母在,父母和谐,对孩子来说是家里最大的教育财富,也是一个人日子能否过舒心最大的保障,可悲的是我们却经常忽略,我看过一篇文章叫《中国人唯一不认可的成功——就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里边说中国人,可以过异常艰难的日子,但并不能安贫乐道,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必定有一个近乎玩笑的借口;中国人,可以把高官厚禄当作成功,中国人可以把身家百万当作理想,中国人可以抛却天伦之乐四海飘荡,但是,中国人唯一不认可的成功——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
我想,幸福生活首先是心安的,应该有几个特点,家是和谐的,男人是勤劳的,女人是持家的,孩子是快乐的,钱是够用的,还有一点家人是在一起的。
对于教育,我想应该也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