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米是我见过的生命力最强的女孩,没有之一。
初次见小米是在巴黎一家打折村的奢侈品店,她是那家店的中文导购。我去找一件工作面试的职业套装。笑脸盈盈,满脸的书生气,和其他的中文导购不太一样,她似乎有些腼腆,在充满竞争杀气的其他奢侈品导购中,她显得有些特别。
和所有的顾客一样,我不喜欢太过热情,紧贴身后的导购,更讨厌他们的喋喋不休,为了销售额而粘着顾客。而小米,却有些局促的站在商店角落,时不时的看看其他的同事。
因为这次购买的经历,我认识了小米,一个在法国留学,周末打工勤工俭学的农村孩子。
认识了之后,才发现,其实小米很开朗。周一到周五上学,还是在三个大学读研究生,周六周日打工。不辛苦,超级开心,可以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之前是在中餐馆打工,除了工资不高,晚上回家很晚,还一身的油烟味,去上课都觉得不好意思,小米开心的说。为国家自豪呢,因为有这么多的中国客人,我才可以找到这样的兼职,国家强大了,我们这些在异国的孩子真的特骄傲自豪。有国才有家,太正确了。
看着她身上满满的活力和正能量,我心想,世界上真的有这样渺小却茁壮的生命。
(二)
小米来自于北方的一个农村家庭,在家乡,唯一吃的多的就是小米。因为穷苦,小米粥是他们那里的主食。小米告诉我,是因为粥里放很多水,一点点小米,就可以感觉吃的很饱。双文盲的父母就给她起了小米这个名字,希望她可以和村里人吃的小米一样,小但却有用。《有用》是农民父母衡量世界的标准,只要有用,就是好的。小米,这个简单朴素的名字承载了他们对小米所有的期盼。
小米的家乡,和全国其他落后的农村地方一样,教育非常的落后。每个学校的寿命没超过5年的,要不因为辍学的学生太多,没有足够的生源,学校倒闭。要不是因为太过偏僻,没有足够的老师而倒闭。总之,5年的小学,小米换了3个学校。3年的初中,小米换了2个学校,3年的高中,小米也换了2个学校。对小米来说,换学校最揪心的就是朋友的丢失,每次来到一个新集体,大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小团体。而她,夹在各个小团体之间,没有朋友,没有归宿。唯一能给自己安慰的,就是学习成绩。只有学习成绩好了,才会有《朋友》,或许只是为了抄作业,但只要有个人能和自己在一起,不用一个人在食堂孤零零的吃饭就是好的。小米说,我的要求不高,就是有人一起吃饭就行,我受不了一个人在食堂吃饭,所有人盯着你的那种奇怪眼神。
小米说,父母为了给我找学校也是费尽了心思,不识一丁的父母,拿着家乡的特产,求这个,求那个,只为了能继续我的学业。尽管每次换学校,都会有入学考试,而每次的入学考试,我几乎都是满分,但我父母还得给人送礼,给校长。我确定校长在收着我父母那一年的土特产收成的时候,他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哪个孩子的父母。而我的父母,满心欢喜的希望校长可以照顾好他们的女儿。
我以为小米会哭,但看着小米平静坚定的述说着这一切,我满眼的泪花。小米说已经习惯了,习惯了在社会底层的人,为了自己最基本的权利去乞求,挣扎。所以,哭,有什么用。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了,能变多少是多少。
很多人都想着改变世界,小米只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中三年,别的高中学生有早恋的问题,有网瘾的问题。小米,三年沉浸在学习中。社会阶层的悬殊造就了学生行为的不同。高考,是小米脱离此地唯一的方法。不识一丁的父母告诉小米,离开这个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
别人的家乡是家乡,小米的家乡是他乡。
(三)
只有在大学的时候,小米没有换学校,因为小米离开了那个偏僻穷苦教育落后的出生地,小米去了南方。那个四季如夏,没有冬天的地方。
但小米却在大学的第三年就作为交换生来了法国,小米说,人是会习惯的,我习惯了身体和灵魂一直在路上。我不习惯4年只在一个地方。别人上了大学,是解脱,大一的新生们如脱笼的困兽,狂野的无法控制。而小米,心平气和的学法语,拿奖学金。
小米当时不懂所谓的地域歧视,自己高出本科40多分的成绩,如果出生在北京上海,她的大学就是清华北大了,而自己却只能去一个二本类的院校。幸好,学校的国际合作方面做得较好,小米只能抓住这个机会。
贫穷的父母给小米选择了上等的宿舍,对他们来说,小米能考上大学,能离开那个没有制度法律的家乡,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小米退了上等宿舍,选择了6人共居,公共浴室厕所的简陋宿舍。省下来的钱小米报了周末法语班。
大一大二两年拿4个奖学金,为了去法国用的,奖学金就是她的工资,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权利享受父母供着读书的美好光阴的。别人拿了奖学金请同学们吃饭,小米的奖学金都默默的存了起来。小米说,同学都叫我铁公鸡,但没人知道,我真的很穷,真的很需要钱。
大三来了法国,才知道在中国攒的那点钱一下子少了10倍(欧元和人民币汇率换算),生活远比自己想象的艰辛的多,刚来法语也不好,所以找不到其他的工作。只能在中餐馆做服务生,每天晚上12点了才能回家。但包吃,而且是中餐,所以没那么想家。因为自己能吃苦,到最后老板都愿意长期聘用她,老板说,这是留在法国唯一的途径。况且,还有钱拿。小米想了想远在家乡的父母,拒绝了。小米没想留在法国,小米只想供自己读完书,然后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找一个安生之地,平平淡淡的和父母一起过着一生。不需要为钱操心,不需要为了基本的权利去乞求谁。
(四)
小米没有很多朋友,小学初中的同学大多辍学,现在还在农村,也早已结婚生子。生活的轨道已经拉开,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高中和大学的同学都觉得她有些清高。学习成绩好,知道自己做什么,从不迷茫,总是来去匆匆,没有同学敢接近她。小米其实很孤独,是有些内向的,不知道该怎么和同学们相处。大学同学,很多都有一技之长,有的会画画,有的会弹琴唱歌,有的会书法,只有自己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这是农村能提供给自己唯一的机会。小米感觉自己是很无聊的一个人,不敢和别人多亲近,怕被别人嫌弃。
在法国,这样的局促感会少些,自己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国外活着,不需要同化,不需要解释。法国人尊重并包容外国人的异国行为,他们还觉得我很有异国情调,很有魅力,小米笑着说。
小米说,自己就是《致青春》里的陈孝正,人生不能有一毫米的误差。所以,小米的高中毕业典礼,她没有参加,因为毕业典礼是在高考之前,她担心影响自己的高考。小米的大学毕业典礼,她也没有参加,因为她已经在法国了,机票又太过昂贵。小米说,我知道我会后悔,人生中两次最重要的典礼,但有的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我的婚礼,可能也不会有很多的人,小米苦笑着。
我说,我一定会出席她的婚礼。一定。
(五)
小米感情就是一个禁忌。在这个浮躁攀比的社会中,家庭条件参与到了感情生活中,小米不希望自己简单的父母受牵连。况且,她以后要承担父母的所有。
直到遇见他,小米的他是个法国人,简单单纯。小米喜欢法国人,喜欢法国人的个人主义,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没有人会过问你的历史,大家在乎的是现在。父母家庭条件和孩子的感情状况没有任何的瓜葛,男朋友的父母也从来不会介意小米的家庭状况。
小米永远都不会有纯粹的爱情。小米说,穷人家的孩子会考虑很多,纯粹的爱情,很美好,但不属于穷人家的孩子。
小米的男朋友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也有一个很疼小米的心。
但小米坚持上学并且勤工俭学,和男朋友一个星期见一次面。我说,法国男人接受异地恋,还真是少数。小米笑着说,我是真的很幸运。
小米从小习惯了察言观色,一直都是很乖的孩子。不敢有过多的要求,总是默默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小米的男朋友却比一个中国男朋友都了解她,他会替她说出自己不敢说的想法,他会陪她做一切她想做却没有能力做得事情。小米习惯了不剩饭,法国的餐厅有三道菜,给的很多,小米就算撑坏,也要吃完。而男朋友总会抢她的盘子,告诉她,吃不了了就剩下。不能撑坏。看着小米心疼的眼神,有的时候男朋友会替她吃掉,尽管后来发现男朋友也很可怜的撑病倒。小米说,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再有害怕的感觉。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害怕自己在同学面前出丑,穿的衣服太丑所以坚决不上讲台演讲,普通话不标准不敢大声发言。和男朋友在一起,总有他会呵护,慢慢的开始不再那么戒备森严。
别人都说,法国人很自私,男女朋友都要分开AA制。小米说,那我男朋友应该不是法国人,中国人投胎转世的可能。
我羡慕小米的人生这么精彩,这么励志,我更羡慕小米顽强的生命力。小米的三个小学学校都属于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援助的范围。小米说,如果不是当年基金会的帮助,可能自己都不会有上学这个开始。等自己有能力就会参与到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的活动中,感恩当年基金会的资金帮助。说完,小米又匆匆的去上班,小米很忙,我们一起聊天的时间没有很多。小米说,我之前不会谈心,说实在的,我很为我的父母感到骄傲,但我不愿意和别人谈论他们。害怕,害怕别人的嘲笑。但现在,都不重要了,是他们,是我的出生环境造就了现在的我。
我可以想象小米紧绷着神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艰辛,我也理解小米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成长过程。但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幸好,现在的她步履稳健,笑脸盈盈,虽辛苦,但看的出来,她很充实,也很享受现在的生活。这,就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