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耳双生
开始写童年,说明,已熟透了吧。
不过讲真,现在端坐电脑前,纯纯粹粹的留出一段时间,来回想几十年前的事情,脑子中能被回放到的片段,其实都还是挺美好的。
小时候当然有很受困扰的事,此时回想起来,当年的困扰和内心焦虑,虽然还能抓到一点点的伤心感受,只是放到现在,就在此时此刻,那些伤心感觉,竟也是非常的幸福。
可见,有句话说得确实对:当你感到无路可走、无比痛苦的时候,不妨过个两、三年回头再看,那时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童年里再大的事,成年后就是往事。我们最多也就是一个有故事、经历过往事的人。
回想起来,感到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童年里那些经历,其实并没有多少家仇国恨这些大事件。那些所谓的伤心往事,不过是自我内心走不出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罢了。什么考试没考好、被父母教训之类。对比父辈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变故下跌宕起伏的故事,实在不值一提。经过成人世界里的脸靠脸背靠背的打磨,更觉童年里的无忧无虑,只关心每次考试成绩和分数的日子,才是真正阳光灿烂的日子。
每一个小孩,应该都会有因为某件事,改变一些看法或者改变了一些做法。我就记得特别清楚有一件小事,却让我内心里重新认识了自己:小学里,遇到一个与我几乎同龄的小孩,他的足球踢得令我心服口服,望尘莫及。而且,当我知道了他只是在自己琢磨练球,也并没有什么人教时,我终于从内心里知道,有一种词“天赋”,其实还是真的存在。我充其量,不过是泯然众人中之一员。以他水平提升之快,即便自己十倍努力去练习,也达不到他那种身体控制与球感意识的程度。
但即便因这事,了解到自己并非天赋异禀,并非周遭人口中频繁被夸赞的“好聪明的小孩”。但由于身旁人还是会不断强化我就是“别人家的小孩”这个形象,自己的内心应该还是会有一些莫名的自信和优越感。这种被聪明被鼓励的环境让我本身也确实很上进,尤其功课自己对自己抓得很紧,自律的动力就是,千万不要失去周遭人对我的“厚爱”。因为成绩好,体验过班长、中队长、广播员、升旗手等等。
现在想想,这种正向的激励,也是很难得。要知道,在我读书那个年代,一个普遍情况是,父母辈其实都是读书并不多的一代,教育理念那个时候还是以严格遵守规矩纪律,奖罚分明为主。并不像现在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倡给孩子鼓励为主。那时候,很多家长送小孩到学校,还都会交待老师说,如果我们家这小家伙不听话,你就往死里打,好好教育。你看,连体罚那个时候都是被认可的。我们这一代,还真是饱经挫折教育的一代。老师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神,进入职场后,老板就是我们遇到的另一个神,行为也保持得一贯的好,无限忠诚、耐磨耐操、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抗。
扯远了,说回来童年,还有一个很有必要提及的,就是那时候的环境。跟现在感受上最有差异的,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个时候,白天真就是沐浴在蓝天和白云下,小伙伴之间会为了一朵白云像大象还是像肥猪而争闹个半天。而到了晚上,仰望星空众星拱月斗转星移,尤其最为难忘的是每个盛夏之夜,一整个院子的人都搬着凉席睡在房顶,大人会跟我们小孩子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小孩子有十万个为什么吵着问大人。这段回忆,恐怕永远都抹之不去,但也再也无法经历。
童年里路上很少有汽车,都是自己走路上下学。童年里住的邻居不是阿姨就是伯伯,平常大门常打开听大人聊着家长里短。童年里看的书印象最深刻的是小人书,玩的最多的玩具是弹珠、陀螺,听得最多的是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看得最多的当然是新闻联播。那时候都是在家里吃饭,那时候菜场就在路旁,那时候棒冰是推着车卖的,那时候一分钱都可以买糖吃。对了,那时候周围的小朋友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童年的事情太多,能够想到的也很多,就不去一一展开了吧。写着这篇文章再看看自己的小孩,过着完全跟自己不一样的童年,也不知道这每天做作业到很晚平日几乎都玩Ipad的变化,是变好还是变得更糟。不过,我仍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去实现,就是带他一起看看夏天晚上那满天星星,因为那个景象我也多年未见,还是会非常的怀念。希望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