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生孩子的事#引起了一波舆论高潮。
事件源于8月14日,新华日报发刊文建议设立生育基金制度。
原文如下:
“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生育基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即个人累计缴纳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于政府对其他家庭的生育补贴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国家财政补贴。”
说白了,就是你要提前准备一笔钱来为二孩、三孩......作保障。但是,如果你不生孩子,这钱就被国家拿去补偿生孩子的人。
这什么逻辑?生育保障不是国家和社会应该负责的吗?再者原本的保障就不健全了......现在还要民众自给自足?这就算了,还变相强迫你生孩子?
况且,生育率下降是单纯的因为生育期间的损失而不生的吗?假设有了国家良好的生育保障,大家就会愿意去生(多生)孩子吗?
这不但治标不治本,更体现出一种无视大众的强权政策。
因此,文章一出来,引起社会各界和网民的强烈不满,不过,还没完。
事件持续发酵后的两天,新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胡继晔在“生育基金”上的表示推动了舆论的高潮。
“未来不仅可以设立剩余基金制度来鼓励生育,还要对丁克家族征收“社会抚养税”。
What?这还有天理吗?怕不是道德绑架吧。
于是,为了缓和大家的愤怒情绪。
第二天,央视网出来表态“设立生育基金制度”是一项荒唐的建议。随之,胡继晔教授也对此回应,说上述报道并非真实观点表达,属于误读。他的意思是国家应当设立鼓励生育的基金,但钱应该由过去征收的社会抚养费等来负担,而绝不是让大家来交。
最近,又出来一个什么“单身税”。
主要是新个税《草案》中的“子女教育费用专项减免”引发一些人的不满,但这确实是片面的故意曲解。因为,专项减免不但只有这个,还有其他几项,只是有些营销号故意夸大造势。
有关生孩子为什么又提上议程?
二孩开放政策,带来效果,但并不显著,生育率还是不断下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出生人口数据,显示2017年出生人口为1723万,相比2016年的1786万人和预期值均有所下降,出生率为12.43‰,较2016年12.95‰有所下滑。
特别是,许多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都是发生在经济稳增长、发达的时期,而我们却超前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人口总量的巨大优势,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但没有国家可以永续性地享受人口红利。
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到2010年0达到峰值,2010年就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就是人口红利达到了峰值,从此以后转入负的红利。
因此,中国低生育率引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似乎已成为一件令政府头疼的事。
随着我们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而生产年龄人口相对不足,导致了增长动力放缓。而且,低出生率,人口老龄化,老人抚养比越来越大。
劳动力短缺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现有的工资不能满足劳动力供给,人力不足的情况继续恶化,企业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一些跨国公司已经把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到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
预期2030年,中国的总抚养比45.1 %,韩国的总抚养比为58.6%,日本是74.7%,中国也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抚养比越高,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扶养人数就越多。
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增长,现在常说的“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区间也逐渐拉长,“老无所养”成为令人恐慌的结果。
但是恐慌并没引起养儿防老的出现,而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生育。
所以,到底为什么我们不想生育?
育儿、养老等成本的增加
结婚的夫妻由于经济等原因,尤其是教育因素,拒绝生孩子。
妇联16年开展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中,只有 20% 的受访对象表示有生育意愿,而不愿生育二胎的被访对象主要原因在于照料负担、医疗卫生条件以及教育情况。
女性劳动参与率与观念的转变
女性更多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并且占据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以及思想的独立使得越来越多女性不愿意花费时间生育,很多原因是对女性群体性别不平等对待、以及没有良好的生育保障造成的。
统婚姻观的瓦解加剧婚姻解体
凑合的婚姻,一言不合就离婚,一旦生孩子很容易成为累赘,还不如不生。无论我们悲喜与否,我们都无法逃避已经进入了“高离婚率时代”这个社会现实。
据调查显示,把婚姻当成达成目标手段的低质量的“桥婚”、争夺财产、第三者插足、为了达到规避政策目的的假离婚,是推高我国离婚率的四大“推手”。
关于这一点,离婚率的增加,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受到最大伤害的就是孩子,或许,只有在矫正婚姻观方面下手,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Ok,来细看一二两条吧。
随着女性的教育水平提高、就业率和实现自我的需要与欲望的增加,结婚意愿减弱,导致结婚年龄持续上升。女性逐渐认为结婚是没必要的,并且已经结婚的人们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不想要(要多个)孩子。
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生孩子简单,养孩子难吧。
所以,养一个孩子要多少钱?
(知乎问题截图)
可能有些夸张,不过,在当下教育资源紧缺、竞争压力大等因素下,“从宝宝抓起”、“绝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在孩子身上花费的资金可以说是很多了。尤其是一线城市富裕家庭的育儿方,吃穿用基本进口,孩子上私立或者国际学校,还有七七八八的东西加起来,一年下来没个百来万,可以活吗?
抛开经济条件优越的部分人,就一般家庭来讲,教育是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最多的。但是,很多时候,连一个好的学校的名额都争取不到?同时,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让孩子和家长备受煎熬,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寒门再难出才子”也成为赤裸裸的现实。
再者,教育质量也令人堪忧。熬过了12年的基础教育,奔向大学,一毕业就失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常态。
中国劳动市场的“就业难”与“人力不足”并存的结构性问题,使得大学学历以上的毕业生有所增加,但是大学生的全国性就业困难依然严峻,就是教育质量没跟上的问题。
教育为第一民生,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当教育问题能够得到改进,不仅在促进人口问题上,更是国家战略发展上所需要的。
不过教育保障,也不是简单、无效地扩大现有数量,看起来是使更多人接受教育,但是普遍低层次的教育水平,但这只会给劳动市场造成了松懈的副作用,未来的教育改革,应该更多地去追求教育的内在化,推进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
生个孩子还要遭到性别歧视?
虽然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但社会的性别不平等待遇依然严重。
对于职场上怀孕的女性来说,更是容易受到冷处理,加上不健全的生育保障。许多女性,宁愿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也不愿意因为生育而影响未来的职业生涯,因为除了事业受影响外,还有许多人得产后抑郁症,后续的照看孩子事实上比生孩子更痛苦,还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的激化等。
经济方面,伴随着房价直线上涨、生活成本的提高,想要买个学区房或者是读个心仪的学校,一是买不起,二是就算买得起也不一定买得到。
所以,养孩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是大家不敢生孩子的重要因素。
生孩子只是一个人的事?
当然不是。生孩除了是妈妈本身,还有家庭,同时还是国家和社会的事。
世界各国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人口政策,可见人口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得重要性,人口结构严重影响着社会生产,从而影响整个经济。
生育率的下降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只能通过合理的政策来改善,应该以鼓励生育,健全生育保障为主。
例如北欧国家确保了有力的生育福利,女性有了孩子之后不会在抚育儿女和自己的工作之间有任何的冲突,男人们之间的分工也更加协调。
因此,应该循序渐进的解决,而不是为求急功近利的目的想出一些歪点子。
除了生育福利的保障,面对老龄化进程需要看到什么?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老龄化进程会使劳动供给萎缩,会引发下降劳动生产率的质的变化。
因此,在老龄化不可避免的驱使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很重要。
就拿日本来看,日本通过加强劳动生产率,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通过农业机械化,加强劳动生产率,1980年代,日本农机械化率排名全球第一的,目前已达到了90%的城市化率。日本的第三产业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与日本的总就业人口对比,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 60%至70%。
所以,一方面是我前面说的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是提高高龄者的生产率,可以创造包括职业培训等在内的终身学习的框架,通过加强先进的再就业援助服务,激活再就业效率,以及,通过创造合适高龄者特点的工作岗位。
因为,随着产业结构高度现代化,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衰退的速度加快了,仅仅依靠学龄期的教育难以适应对逐渐改变的产业需求。
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必然会影响新的生产结构的变化,对于中国来说,要密切关注老龄人口消费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建立以服务业为中心的新的经济增长体系,在消费需求的变动中同步调整生产体系的变化,推动产业的升级调整。
拿韩国的例子来说,韩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将老龄产称为“老龄亲和产业”,并且韩国老龄化及未来社会委员会于 2006 年提出了以照护、医疗、金融、住房等 8 个部门 19 个项目为主导的老龄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制定《老龄亲和产业振兴法》,成立“老龄亲和产业支援中心”这一专门机构统筹老龄产业的发展。
老龄化产业的发展也是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当前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方向来看,老龄产业还没有引起政府的广泛重视。中国老年人口庞大的数字已不容忽视,庞大的老年人口对应的是巨大的市场潜力,老龄产业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
外在因素讲了一大堆,也确实是因为不健全才有的讲。
但生孩子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内在因素有时候可能更占主导地位。
譬如生孩子会影响身体,影响自由,影响个人发展,香火延续这种传统观念在新兴时代里或许是逐渐起不到什么作用,但人始终是孤独的,看过一篇日本空巢老人的报道,许多没孩子的老人,一个人死在屋子里也没人知道。
所以,如果养老产业的健全,未来在养老院里度过晚年也不至于太过凄惨。
THE END .
PHOTOS BY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