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堂《我的人生记事本》上,孩子们关于“幸福”的回答像一簇簇小火苗,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地闪烁。当那个总爱做鬼脸的孩子认真地说“上老师的心理健康课就是幸福”时,我心头一热,脱口而出:“听到你们这么说,老师此刻也很幸福。”这句话没有半分修饰——在真诚与真诚相遇的瞬间,幸福真的会传染。
这节课最动人的,是孩子们展现出的丰富而本真的幸福感知力。从“考上一中”的远大目标,到“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日常确幸;从“家人平安”的朴素祈愿,到“吃喝玩乐”的率真快乐——每个答案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扇小窗。那个说“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的孩子,在引导下发现“回家就能开心”,这不正是幸福的种子在悄悄发芽么?这让我深信:我们的课堂,重要的不是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温柔地唤醒。
而那个调皮男孩的“神来之笔”,给了我最大的启发。原来,当我们用心营造安全、温暖的课堂氛围时,课堂本身就可以成为幸福的源泉。心理健康课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共同构建的情感场域。孩子们在表达中被倾听,在分享中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幸福感的生动实践。
这节课也让我反思:还有孩子无法立刻说出自己的幸福所在。或许下一步,我可以设计更丰富的体验活动,比如“幸福收藏夹”“感恩小日记”,帮助那些还不太善于捕捉幸福的孩子,建立起与美好情感的联结。
下课铃响起时,我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想起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此刻我想说:幸福不必等到明天,它就藏在今天的课堂里,在我们共同创造的这些真实、温暖、被看见的瞬间里。作为老师,能陪伴孩子们寻找并珍存这些人生记事本里的光点,就是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