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王维娶得佳人归之后,忙里偷闲,受邀游玩“淮泗”之地,新结交了一帮诗友酒客,有了自己的新朋友圈。
所谓“淮泗”,指的是淮水和泗水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和江苏的北部地区。
这里被认为是“龙兴”之地,人文底蕴深厚,出过刘邦、曹操等著名人物,当然,也包括王维所不知道的明代开创者“朱元璋”。
心地善良、才华横溢的王维,惜缘且重情。他与朋友相交、相识,每每相见恨晚,却又免不了惜惜“相别”,于是,便有了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诗”,比如《送魏郡李太守赴任》、《送从弟番游淮南》,以及上文所叙《奉送六舅归陆浑》。
唉,人啦,即便是再多情、再多意,彼此终究还是“过客”。挥手也罢,不挥手也罢,最终留下的,还是寂寞地飘在西边的云彩。
当然啦,在王维交往的朋友中,也不乏寺中的高僧大德,以及观中的玄妙道士。
漫漫人海,大家行色匆匆,偶尔驻足一聚,往往泛泛之交,如过眼烟云。
能够入诗的,必是难忘,比如这首《赠焦道士》。
诗曰:
海上游三岛,淮南预八公。
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壶中。
缩地朝珠阙,行天使玉童。
饮人聊割酒,送客乍分风。
天老能行气,吾师不养空。
谢君徒雀跃,无可问鸿濛。
焦道士何许人也?
专家考证,焦道士,即焦錬师,长期居于嵩山。
錬师:《唐六典》卷四“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錬师。”
《太平广记》卷四四九引《广异记》述錬师异事云:“唐开元中,有焦錬师修道,聚徒甚众,有黄裙妇人,自称阿胡,就焦学道术。经三年,尽焦之术,而故辞去。焦苦留之,阿胡云:‘己是野狐,本来学术,今无术可学,义不得留。’……”
《太平广记》,是宋朝初年编撰的大型类书之一,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起名为《太平广记》。
据说,这部书是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令集体编纂的。
焦道士其人,是在当时就这么有名,还是王维等人的诗“助其更有名”,尚不得而知。
《太平广记》成书,在距离王维两百多年以后,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说,对于这个焦道士,唐朝诗人阵营中,王昌龄、李白、李欣、钱起等“大咖”,对其皆有诗作相赠。
“诗仙”李白,在《赠送山焦炼师》序曰:“嵩丘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入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余访道少室,尽登三十六峰,闻风有寄,洒翰遥赠。”
能够如李白法眼,由此看来,焦道士其人,绝非浪得虚名。
好了,还是来读读这首诗。
说实在的,这首诗用典太多,咋一看,云里雾里的,还真有一点难懂。
诗中的“三岛”,即海上三神山,分别名“蓬莱、瀛洲、方丈”,传说为神仙所居之地。
“八公”,被认为是“神仙”的代称。此句谓焦道士,在淮南加入“八公”行列,已成仙。
“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壶中。”行走自如天地间,这绝对是神仙的做派啊。
据《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云:“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曰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长房欲求道,随从人山中……”
王维用此其事入诗,谓焦道士乃“仙人”。
还有更神的,焦道士还能“缩地朝珠阙”。
此句典出《神仙传》卷五《壶公传》:“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苏如旧也。”
“珠阙”,乃华美的宫阙。此句谓焦道士能行“缩地之术”,瞬息便可到长安朝见天子。
啊哈,完全是神仙的做派,包括喝酒。
何为“割酒”?
据晋·葛洪《神仙传》卷五《左慈》:“公闻慈求分杯饮酒,谓当使公先饮以与慈尔。而拔道簪以画杯,酒中断,其间相去数吋。即饮半,半与公。公不善之,未即为饮。慈乞尽自饮之。饮毕以杯掷屋栋,杯悬摇动似飞鸟,俯仰之状,若欲落而不落,举坐莫不视杯,良久乃坠。既而已失慈矣。”
诸君不知道看懂没?
液态的酒,可以像面包似的被“割”成两块。唉,这就是“神仙”,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办不到的。
既然“酒”能够“割”,在神仙那里,“风”能够“分”,便理所当然了。想让风怎么吹都可以,即便两股风相对而吹,也无妨。
据晋葛洪《神仙传·栾巴》:“ 庐山庙有神……人往乞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风举帆,船行相逢。”
诗中的“天老”,相传为黄帝的辅臣。后通常指宰相重臣。 在王维眼里,“天老”绝对是“吐纳”功夫大家。
行气,亦称“服气”、“食气”、“炼气”。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而往往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是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其重点在于:以我之心,养我之体;使我之气,攻我之疾,从而延年益寿。
“吾师不养空”诗句,此处“养空”,乃属道家“养其空虚之性,不被俗累所羁绊”。
诗的最后两句:“谢君徒雀跃,无可问鸿濛。”
不错,我们看见了一个堪称网红的词——“鸿濛”。
跨越时空,“鸿濛”是华为公司推出的一款,面向万物互联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
王维所说的“鸿濛”,显然不是这个。
古人认为啊,盘古开天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
据《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
云将,就是云的主帅:鸿蒙,自然的元气。
在这里,他们都是庄子寓言中的主人公。
读文言文拗口,是吧?
索性把这一段,用大白话叙述一下:
云将到东方巡游,经过神木扶摇的枝旁,恰巧遇上了鸿蒙。
鸿蒙像个“老顽童”,正拍着大腿,像雀儿一样跳跃游乐,好不快活。
云将见鸿蒙那般模样,惊疑地停下来,毕恭毕敬地站着说:“老先生是什么人呀!你老先生为什么这般动作?”
鸿蒙依旧拍着大腿,不停地跳跃,对云将说:“哈哈,我这是自在地游乐啊!”
云将郑重地说道:“我呢,是想向你请教。”
鸿蒙抬起头来,看了看云将,道:“哦,你问吧!”
云将拱手作揖道:“天上之气不和谐,地上之气郁结了,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不调和,四时变化不合节令。我好郁闷啦。如今,我希望调谐六气之精华,来养育众生灵。那么请问您,对此我将怎么办?”
认真听了老半天,谁知鸿蒙拍着大腿,却掉过头去,连连摆手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云将得不到回答,很是失望。
.......
其实啊,王维心里清楚:鸿蒙所说“吾弗知”,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希望云将自己去悟:一切随缘,莫要强求。
万物本是自然生长,“无心”便能各自回归本性!
这里实际上说的是,“无为”与“养心”的关系。
无为的真谛,就是“心养”。
王维一直在悟。
却说这一日,有朋友约王维赴蜀地一游。
王维怦然心动。
可就在心动那一刻,王维心神忽然不宁,脑海里倏地浮现出一团“鸿蒙”,在慢慢升腾......
王维一掐指头:哇,离家已经将近一月,该回家了!
王维风尘仆仆赶回家,进得院子,却见赵婶急急迎上来,欲说什么......
王维没有搭理她,径直闯进卧室,却见翠儿躺在床上,面容有些憔悴,便急切地扑上去,抓住她的手:“翠儿,怎么啦?”
翠儿睁眼见到王维,眼泪不禁夺眶而出:“维哥哥,你终于回来了!”
王维用手抹去翠儿的泪花,自责道:“好了好了,我再也不会把翠儿一个扔下出去了!”
翠儿挣扎着坐起来:“维哥哥,没事的,我真的没事!”
这时,赵婶悄悄地拉了王维的衣角,轻声道:“王公子请来一下!”
王维顺从地站了起来,疑惑地随赵婶来到外屋......
刚到外屋,赵婶便笑道:“恭喜王公子,你要当爹啦!”
王维怔住了:“真的?”
赵婶故意把脸一扳:“这事谁还敢胡乱开玩笑!老爷李员外已经找大夫来看了。不妨事的,娘子就是反应大了点。放心,你就等着当爹吧!”
“谢啦!”王维扔下赵婶,转身奔进屋里:“翠儿,辛苦你啦!”
翠儿早已坐起,挪到了床边,还特意站起来,似乎恢复了往日的模样:“不妨事,不妨事,我这不是挺好吗?”
王维扶翠儿坐回床边,搂着翠儿的柔肩,道:“这几日啊,我心神不宁的,总觉得是你唤我回家,却不曾想是我儿在娘肚子里唤我!哈哈!”
翠儿用指头一戳王维的鼻子:“瞧你美的!我跟你说啊,这个小冤家跟你一样坏,害得翠儿老是干呕......”
王维也不躲闪,任翠儿在脸上戳:“好了好了,在这里呀,我替我儿道歉,任你怎么处罚都成!”
翠儿心疼地把手指一收,继而抚摸着王维的脸:“维哥哥,我说着玩嘛!”
王维郑重其事地说:“从今儿起,维哥哥哪儿也不再去,天天在家守着你、陪着我儿!”
王维说到做到,果真哪儿也不去,除了衙门当差,便天天在家里陪翠儿......
俗话说,三十而立。
即将跨入三十门槛的王维,终于要当父亲了。
这位盛唐状元,对未来充满期待......
(未完待续)
(文中配图,除署名外,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