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非常聪明,而且知道自己要什么。从他第一天登基,就有了“入门之争”,表面是礼仪程序的分歧,实质是皇权与文官集团首次权力较量的缩影,那时他才十五岁。
“入门之争”只是开始,之后又有“生父尊号问题”,登基第六天,朝臣要求嘉靖称生父为“叔父”,引发三年拉锯战。嘉靖三年,200余名官员跪哭左顺门抗议追尊兴献王为皇帝,遭嘉靖镇压:134人下狱,180余人廷杖,17人杖毙。
又有“太庙改制”:嘉靖将朱棣庙号由“太宗”升为“成祖”,腾出位置供奉生父睿宗。
嘉靖想做的事,基本都能办成。再看万历就差得太多了。万历想立福王为太子,但是遭到百官反对。他无论如何也说服不了百官,这也是他不上朝的导火索。
我之前以为立谁为太子不一样吗?看明朝的历史发现,朱棣是后上来的,朱祁镇是先后两次当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的更替直接影响到文武百官的身家性命。立谁为太子,这也涉及到站队问题,稍有不慎,又是掉脑袋的事。文武百官能不对抗到底吗?
万历并没找到一个好帮手,帮他对付百官。由于后期不上朝,官员空缺严重,可用之人有限。嘉靖不一样,嘉靖会用人,喜欢看内阁争斗。嘉靖时期人才辈出,徐阶、高拱、张居正一个比一个聪明。
万历能三大征,全靠张居正给攒下的家底。张居正通过改革,给大明王朝续命60年。张居正对政治、经济、军事都进行了改革,十年改革太仓库储银超600万两。储粮1300万石。可惜死后被清算,改革没能持续。
很多人都提到了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按我看到的资料分析,这基本是很难发展的。那时候商人地位太低,明朝海禁政策严厉,很难发展商业。当时的政府绝不会让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如果不能发展商业资本,工业资本更不能发展,只有商业有了充分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才能同样地增进。资本主义才能得到发展。
国家的发展,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效率高,执行的就好。这是非常非常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