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Fm中分享美文最好的教育——父母相爱。里面提及黄磊夫妻恩爱培养的多多是个理智聪明体贴,情商高的孩子,说道父母婚姻是什么样子的,培养的孩子就是什么样子,孩子总是父母的镜子,我们从中看到自己:好的,坏的!所以我们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那么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心里是蛮震撼的,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观点,听着听着好像也有几分道理。很多家长都有这么想过:自己此生没能完成或者实现的理想就交给孩子去完成,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xx父亲愿意孩子一出生就是个伟大的工程师,熟不知孩子的理想是做一名自由的动物摄影师。在这分歧上面一方不肯退让,一方妥协地差点失去了自我,自然也离父母的愿望越来越远……把目光聚焦当下,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做一名教师:工作轻松,假期多;工作灵活,能顾家;薪酬可观,受人敬……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天下父母没有一个不是想着为孩子好的,可就是这份“为孩子好”,捆绑了孩子,让他们失去了追逐梦想的双翼。当孩子问“既然你觉得好,为什么当初你自己不去做的时候”,我们哑口无言,只推出一句“为你好,臭小子”搪塞过去。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绞尽脑汁,却总也不尽人意。学校里教的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平等民主,在家里却是另一番模样……
在龙川有个现象让我吃惊:班里60多位孩子,只有6个左右是父母陪在身边的。空巢孩子的成长,父母大多成了行走中的提款机,学校里的教育他们没有参照点,更别说父母的相爱了。父母婚姻里夫妻爱意满满,家庭氛围和谐,没有冷战,没有言语暴力,没有“干仗”……在这样氛围里孩子充满安全感,知道着美好关系是怎样的,晓得矛盾来临时,如何应对,明白遇着困难时,怎么解决……多好,我们播种了什么,他们便长成什么样?老人家说“三岁看老”,这话估计有一定道理的。孩子的前三年,是感知世界,模仿父母的高峰期,这些年他所学习,感知到的将伴随其一生,影响他将来的生活。很庆幸,在贤哥出来到现在(1岁)多,婚姻经营地还好,加入仪式感后变得更好了。我们有意识地修炼自己,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想让孩子成为快乐,阳光,喜欢阅读,会好好说话的人,我们在慢慢往这条道上走着,自己看书,也给贤哥读书,在夫妻对话的时候,开始观察自己的语言,语气,“这句话一出口,会不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能不能达到自己的心里需求?”“如果让他不舒服,能不能换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刚买的书柜到了,我回来的时候因为货物太重自己力量有限而没搬回来,首先陈述这个事实,表达自己不能搬回来的理由,然后希望贤哥睡着后咱们一起去搬。换做以前,我会说“那书柜到了,你待会儿去搬一下”。命令式!广叔会这样回答“刚吃完饭,不想动,明天去也可以啊!又不急用!”因为不喜欢命令,他下意识地找‘各种理由反驳你,这样两人便因为一件小事闹得不愉快了。而昨天这样表达之后,他回答是“还是我一个人去吧,贤哥要是哭了找不到我们就麻烦了”。当晚,书柜搬回来了,彼此都很愉快!首次实践:先观察+描述事实+表达感受+表达需求的语言模式告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立马和广叔分享,他也嘿嘿嘿地说“好好实践,我们都要好好修炼哈!”能够得到广叔认同,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婚姻是相互成全的,除了孩子是全方位折射我们的镜子,对方也是。那我们想让对方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请一起努力变成自己希冀的那种人吧!
ps:昨日整理出嫁前的物品,扔得好爽快,有种跟过去告别的感觉,也有种丢弃心灵垃圾的感觉!决定以后也要定期整理,这样才能轻装上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