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因为一点小事与小年同学产生了一些争执,紧接着我就像机关枪一样开启了抱怨模式,把之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纷纷拿出来掰扯一通,大意是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丝毫不领情不懂回报。
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情绪过程,为什么会由一件不相关的小事引出一串的“前尘旧事”。我想最可能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的付出感太强,导致平日里即便做了一些“好”事,但是潜意识里总觉得是建立在让自己痛苦的基础上。比如,虽然我很困但还是跟你一起跑装修,你忽然离开我很生气但是压制住了没有对你发火,自己的事情没有完成但还是给你做饭……,导致虽然事情过了,但潜意识里依然希望自己的“付出”被你看见。
这种被看见的需求,很可能是由于小时候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父母看见,导致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或者是因为小时候父母也常常在我们面前展示自己的付出感,希望借此让孩子学乖,长大后,我们也会在关系中通过展示付出感,如果对方认同,就证明了自己做得对,做得好,是个“好孩子”。
付出感很强的人,通常还有一个共同点:缺乏热情。他们对别人的好很多时候是努力做出来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享受到愉悦,他的确觉得对别人好就像在割自己肉一样,所以他意识上再慷慨,付出感一样产生。
武志红在讲“欲求”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时,提到
如果父母缺乏热情,对孩子的好,是努力做出来的,那么即便事实上被满足了,孩子仍觉得像是伤害了自己的父母一样,于是产生愧疚,以后尽可能不给父母添麻烦,由此形成怕麻烦哲学。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这样的影响也必然存在于两性关系之中。长期感受到伴侣的付出感,会让另一半也产生愧疚,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对方的好。同时,由于内疚与避免麻烦的双重感受,可能会让相处变得更加小心翼翼,或者以后即便有需求也不敢再提,不用说,关系的亲密感当然会因此而受损。孩子们因为行为能力有限,只能默默消化父母投射的愧疚感和不安全感,而成年人可能会通过聚会、晚归甚至婚外恋等一些方式来回避或投射这种愧疚感和不安全感,从此让关系走向了一个恶性循环。
怎么才能减少关系中的付出感呢?我认为要多去训练自己体验与享受的能力,一旦你能体验到仅仅能量在你身上和在关系中流动,就已经足够让自己开心了,你就不容易再去寻找其他的回报,不容易再产生付出感。这可能需要你尽量去寻找一个让自己感到安全的环境,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在关系中慢慢学会让能量流动,学会在关系中体验与享受。另外,还需要保持觉知,例如当产生了付出感时,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想投射“我是对的,你要认同我“的心理,而不是对方真的做错了什么,就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少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