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度量式问题:这种提问方式是为了解决语言的模糊性和欺骗性。
2、一个实用的度量式提问:“如果提升一分是个什么情形?我该做什么?”
我们用了一天时间讲聚焦目标、降低干扰;
又用了两天时间处理了“后悔和无奈”以及“事实和真相”这些干扰,
今天我们谈谈如何高效地聚焦目标。
之所以放在后面讲,因为我们在前面讲了很多,如何确定一个好的目标。
目标并不是越大越鸡血越好,目标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积极和悲观的程度,
用WOOP调;
清晰与否,用SMART来调整;
是否激动人心,用价值观来调。
我们讲了很多不同层面的目标调整方式,那么“自我教练”的方法有什么特别的呢?
教练的精妙之处就是——简单。
我一直不太喜欢太过科学化、技术化的自我管理技术,
并且认为这都是专业培训师、以此为生的人的套路,
并不一定能实战——真正能每天用超过30分钟的时间用于自我管理的,
要么是真的很闲,
要么是达到了从容不迫的境界。
前者应该多做事,后者你也学不来。
今天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打磨目标的方式,
这个方式只需要“一个问题”——度量式提问。
举个例子:
比如说,
我的部门经理过来汇报工作,
提交推广方案,
我觉得中规中矩,没有新意,
于是问他:“这个方案你满意吗?”
他说,“总体上还行。”
你看,
一般聊天到这里就很麻烦了。
因为我虽然不太满意,
但我也不是专业人士,
不能清晰地指出问题,并给出专业建议。
而且推广方案这种事,
如果执行者不认同,也没有办法落地。
于是我问他:
“如果这个项目特别满意是10分,你觉得现在是几分?”
“大概是7.5分”
“那如果再提高一分,应该在加点什么?”
“应该有点我们独特的调性,我们的特点是好玩有趣,现在这个调性还没出来。
如果这个出来,增加独特的术语、词汇、配色和玩法,应该能有调性出来。”
“好,现在是8.5分,如果再增加一分呢?9.5?”
“9.5太难了,我觉得可以试试看联合几个平台同时做,他们正好也有相关需求,如果可以成为几个活动的一个串联点,那就太妙了。
这个有9分。
我是一个应激型选手,最后1分,留给我们团队随机应变用的。
我觉得当场表现要足够有气场,这样能到10分。”
他眼睛开始发亮了。
“好的,你去调整一版方案。”
解决语言模糊的问题
刚才我做的,其实就是一个打磨目标的问题,这个提问方法,叫做“度量式问题”。
度量式问题其实明晰的是一个程度问题
——我们的语言是非常模糊的。
什么叫做好?
什么叫做坏?
什么叫做不错?
什么叫做已经尽力了?
当你提出一个度量式问题,对方开始评估的时候。
你们两人就取得了一个共同的基准,
而不会被“很好”“不错”的形容词限制。
正面可以评估,负面也可以。
我一个朋友跟我讲过一件事。
他的大学同学,有一段时间心情不好,
几次夜里打电话找他倾述,他都是随便用几句牢骚应付了对方,
比如,
“唉,人生不就这样,去喝酒吧。”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朋友的语言是模糊的
——“最近有点不太好”,
“最近过得有些不舒服”。
一直到我这个朋友学会了度量式问题,他才试着问了一句:
“如果你承受不了的难受是10分,现在是几分?”
对方回答“9分”。
他马上意识到这个事情非常严重。
对方继续说:“我感觉如果再有一件事发生,我就撑不住了。”
他马上打车过去,并且通知对方家人。
到了才知道,对方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算是捡回来一条命。
解决语言的欺骗性
度量式的问题,解决的是语言的欺骗性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人心里冒出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我大学毕业后,刚去深圳上班时,有一次买衣服,服装店老板叫我靓仔,我特高兴。
后来发现她对我后面一个公认歪瓜裂枣的同学也叫靓仔,靓仔几乎是一个对男性的统称。
就好像所有玩儿淘宝的人,都会被叫做“亲”一样。
我们的目标很容易在这种语言中失去焦点,也失去力道。
什么叫做把英语学好?
什么叫做真的很用心的做好工作?
什么叫做让自己持续成长?
这都需要一些“度量式问题”来问自己。
度量式问题的另一个部分,
就是“如果提升一分是个什么情形?
我该做什么?” 。
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有用?
因为他逼迫你成为“更好的人”。
成为更好的人并不是人的本性。
大部分的人这一辈子活在两种动力之下“苟且”和“生存”。
活不下去就发奋生存,稍微好点就开始苟且。
但在今天社会,只有做到非常优秀,才能活得更好,
如果你不断游荡在生存和苟且之中。
你的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大坑。
所以问问自己“如果再提升一分,
不用太多,就是一分,那么我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