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门话题“上海女孩去男友农村老家,见到第一顿饭想分手”,已经被来自四面八方的鸡汤作者从多个角度钻研分析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在我看来,这种私人事件光是拿来当谈资就已经够无聊的了,某些上纲上线满嘴污秽的网友实在恶心。
你说,如果这两个人是在十年前相遇相恋,那多好啊。他们可以趁着青春正好,携手逛遍名山大川,到了某个岔路口挥手道别两不相欠,时光蹉跎后还能回忆起当初无惧无畏的自己,完全把责任推给岁月,对现实生活的一片狼藉避而不见。
要不然怎么说越长大越不容易遇到爱情呢?
越是年轻,感情纯度就越高,感情成本也越低。反正人生路还长,前方若有惊涛骇浪也由他去,在一起最重要的只有开心,缘分尽了大不了就从头来过。
那姑娘若不是二十八岁,而是十八岁的话,也许不会心急地落荒而逃,兴许还会有心情给那昏暗的饭桌加上一个明媚的滤镜,作为人生经历中一枚浪漫有趣的探险勋章。
可是一迈入二十岁,人人都好像被上了发条的闹钟,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念头早被抛了老远,满脑子的及早规划趋利避害,几岁创业几岁结婚几岁之前生几个孩子……就连我身边的人也开始一个个掰着手指算日子,战战兢兢地望着不久之后的二十五岁,期望在那之前给自己塑造出一个成型的人生模板。
无聊啊,真是太无聊了。
当然,这些人眼里的我,看上去恐怕更无聊——他们都在低下头兢兢业业地盘算婚姻了,而我却还在举头四望好高骛远地期待什么爱情。
出国前很多人都叮嘱我说:出国之后,你想谈恋爱那是再容易不过了。大家都身在异乡,需要互相照顾,学业繁忙又让你们没工夫磨叽——只要看对眼了很快就能在一起,在一起不久很快就会同居。省钱省力省房租,尽早搭伙过日子嘛!
这搞得我出来之前还有点不安,生怕自己出国后由于从众心理,稀里糊涂地捡了个人搭伙过日子,白瞎了我珍藏二十多年的初恋。
事实证明我这是多虑了。从大数据上来说,往往是那些国内已经有对象的人,到了国外空窗寂寞更容易找到新的对象。而习惯单身的人,到哪儿都能轻而易举地保持这个习惯。
我闲时总爱刷北美吐槽君,颇具恶趣味地观赏这些小年轻们五花八门的三观和下限:什么泰迪上身乱搞男女/男男/女女关系,什么欠钱不还买假货充门面,什么贪小便宜没公德心,什么嫉妒闺蜜比自己好,什么前任藕断丝连小三风姿绰约不知何去何从,什么打胎上十次天天被家暴可是舍不得分手……看的时候总是觉得好笑,看多了也会觉得三观有些崩坏。我倒不想去扭转这些当事人和评论者奇异的三观,而是时常会感到一种无力和失望。
其实还是那句话:太无聊了啊!
难道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原本就是这么无聊无趣的蝇营狗苟?
前段时间我在学校赶作业,两个闺蜜在我耳边讨论:“本命年要到了,再不生就生不了猴宝宝了啊!”“我不想工作也不想读书了,只想生个孩子带带……”我知道,我完全没必要在这种时候表达我的人生观,因为她们看到的是最适合她们的人生道路——只不过我与她们注定不是同道中人罢了。
可即便我完全没想要改变她们,她们却很是看不上我这“不正常”的三观,直言我这样是“有问题的”。
不仅是她们,就连我爸妈,自打我出国后也像中了邪似的。前两年碰上有点小暧昧的男生,我一个个报备,我爸妈还会精挑细选:这个不行,那个别想……自打我出国了,他俩没事就问我有情况了没,我只要提到有什么男生帮了我个忙,我爸妈便开始轮番问我:“人家是不是对你有意思?你要抓紧啊!”
照这个趋势,再过两年就得满大街发小广告,敲锣打鼓把我往外送了吧?
上回我直接回了我爸妈一句:“你们再这么神经兮兮把我说得跟母狗似的,我往后什么也不跟你们聊了,你们自己玩吧!”
我都能脑补出他们这些人在想什么:“三十岁之前是最佳生育年龄啊!生育之前得怀孕吧?怀孕之前得结婚吧?结婚之前得谈恋爱互相了解吧?你年纪也不小了再不开始就来不及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
我还想问呢:你们这些人怎么就不明白呢?
我都懒得说什么“人生是广阔无限的不应受限于年龄和社会成见”、“单身是一种选择,不是问题,不需要被解决”这种陈词滥调的鸡汤了。说实话,每到一个不同的年纪,人都会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小时候我觉得男朋友最重要的是 “拉风”,甭管是成绩拔尖还是特长出众,总得有一项特别出类拔萃,才值得交往。后来我觉得男朋友得温柔体贴有风度,再后来我觉得男朋友得聪明伶俐带点雅痞……到最后我觉得,这些碎片式的条件,其实都挺无聊的。
任何宣称“找不到符合条件的对象”所以不谈恋爱的,都是在耍流氓。如若将金钱、肉体、年龄、忠诚度、生活便利程度,或是他人的评价,作为人生可与不可的度量衡——那么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像社会新闻里,或者北美吐槽君里那种,营营琐琐、无聊透顶的人。
用祖师奶奶张爱玲的话来说:我想要的不是“谈恋爱”,而是“恋爱”。如果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我永远也不会迈出那一步。
其实我妈劝诫我的一些话是很有道理的,例如她说:“你这几年不谈恋爱是不着急,毕竟你有那么多朋友啊闺蜜啊陪你厮混。过两年你就知道了,大家一个个都结婚生孩子忙着养家,谁还有空理你?”
对于这段话,我的感受是很明显的。出国这半年,我也是眼看着身边一个个单身的好友就近找了对象,过上了你侬我侬的甜蜜生活。不少原本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谈恋爱之后便把友情的位置推后又推后,事事只和恋人交流,周末假日也只愿意腻在二人世界里了。
要说这些谈恋爱的人之间真有多么惊天动地的火花,我倒也没感觉出来。没有谁像十几岁的时候那样脸红心跳、满口不离自己喜欢的人,更多的是“放学后我来接你”、“今晚吃什么,得去超市买个菜”、“周末去哪里玩,要去给车加个油”这种看上去颇为无聊的琐碎日常。
恋人们成双成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愈发的泾渭分明。
到我们这二十多岁的年纪,谁也不是天真无邪的了。A讨厌B却不明说,搞小动作的时候就拿B的好朋友C来做靶子,苦了和C关系好的D白白成了垫背……诸如此类绕来绕去的小心眼小把戏不胜枚举,时常让我感叹人性的复杂。
每个人出于自己的三观与需求,自动划分了阵营。然而人际关系的阵营里又有真有假:有人心术不正表面白莲花,有人看似纯良实则扮猪吃老虎,有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人生中还有那么多未知的风浪,实在让人不得不字斟句酌、处处留意。
到这种时候,你便会由衷地渴望能得到一个真正的利益同盟,一个无论何时都会维护你惦记你,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会把你丢下的依靠。
我想,这大概就是那许多桀骜不驯的人,最终从俗的原因吧。
这种时候所找到的“对象”,大概只是一个战友和伙伴,无关心动和爱情了——这也成了俗世中大多数婚姻的常态。
而现在的我呢,大概还有一点勇气和决心,可以靠自己坚强坦荡、事事随心,不需要一个强行拉一个后盾来汲取养分。我想要的也不是“谈恋爱”,不是空虚寂寞时看着顺眼的随口聊骚,不是孤独无助时让生活更便利的交通工具。
我想要的是“恋爱”,是见到那个人就有笑意浮上眼底的温暖;是在这个人与人各自为政的世界上,总相信有一个人能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安心;是无论何时都笃信彼此是同道中人,表达任何意念都不必费劲的畅快。
你问我所理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我想,我最喜欢的两本书里,已经有了答案。
第一段话来自我儿时读的《红楼梦》,说宝玉和黛玉:“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迎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另一段话,来自我成年之后读的《小王子》:“如果你要是驯服了我,我的生活就一定会是欢快的。我会辨认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其他的脚步声会使我躲到地下去,而你的脚步声就会像音乐一样让我从洞里走出来。”
我只希望,最终驯服你我的,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所期待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