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丢的文章,我常不由自主点“喜欢”。而且很多文章不是读一遍就完事,每当心情低落时,习惯翻出来再瞅两眼。比如前段时间常看的《那些年高唱“恋爱大过天”的女孩们,你们现在还好吗》,文中那句“恋爱可以滋润女人,更可以让一个女人枯萎”常常萦绕心头。因为,这确实可以解释很多现实生活中女孩子的惊人变化。
女性恋爱废柴——好像自古以来就特别多。也难怪,古老的《诗经》已经这样告诫我们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尽管世界上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在不断上演,许多人还是极力秉持“结婚是女人第二次投胎”“离婚是女人一生的失败”等论调,极力劝戒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或者说,谈恋爱对一个人真的有那么重要?本书中《习惯独处不是病,是一种稀缺的能力》或许能给人一定启发。文中指出,当弗洛伊德认为两性间的性满足才是保证精神健康的必要条件之后,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是健康快乐的,那么他一定享有令人满意的性生活。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近乎神经质的不快乐,就可以肯定他寻找性宣泄渠道的能力有问题。
而英语单词frigid也颇耐人寻味,其意为:寒冷的、死板的,(女性)性冷淡。这个单词的释义,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世界对女性性冷淡者的深深敌意。但是大家也别忘了,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除了认为“性冷淡是病态”之外,还普遍流行一种“荡妇侮辱”思维:如果女人看上去性感火辣、独立、有主见,那一定是邪恶、贪得无厌的。所以说,女人真的很难做,无论你拒不拒绝谈恋爱、是否追求性快感,都会被人诟病。
不过,说“女人难做”,主要是因为认真考量了社会世俗和文化传统长久以来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如果你并不那么看重他人眼光,以及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你当然可以选择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冷若冰霜还是热情似火?想怎样就怎样啊,爱谁谁。
所以,我们决不能把精神医学的传统(认为成人若缺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便表明其精神成熟进程受阻,也就是存在某种心理疾患)当成圣旨。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我们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是否满足了他人对我们的要求,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角色功能。按照这种观点,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理由,就是因为有他人存在。
但是,就像小丢指出的“在任何情况下,人际关系中都会出现某种不确定的因素,它们的连接并非是长久稳固的”。结婚可能离婚,朋友可能反目,闺蜜可能变小三……所以,女人不该也不能将每段人际关系理想化,人际关系不是通往个人满足的绝对或唯一途径,也就是说,你是谁应该由你自己来定义,而不是由你的人际关系来定义。尤其对那些奉行“爱情至上”的女子来说,更需尽快明了这一点。这可以避免她们日后一边流泪一边感叹“too young too simple”。
此外,大自然对人类的设定并不是仅仅追求吃饱穿暖、繁衍后代、感官满足这些。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正是因为总有人能够跳出狭隘的圈子,在清醒的独处时刻不断地发现自我、重塑自我,并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这种能够自给自足的自我满足,能够为其生命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而这才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源泉。
蒙台梭利曾经指出,“在现实中,很多人在不断地进行幻想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起初,我们也许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妥,但有一天真正意识到危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才会发出呼喊,呼唤自己赶紧从幻想中醒来,面对现实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拼了命地执着于“通过一个爱人或一段关系来获取安全感”的念头就是一种幻想。因为在任何一种关系里,你能真正控制的因素只有自己,而不是对方。还是以蒙台梭利的话来结尾吧:如果人类一味去没有根据地想象,那是在不断地浪费、消耗自己的精力。体力、智力的大量消耗,只会让我们生病或着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