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从网上听到了一段复旦大学女教授谈交友的视频,感慨颇多,而转过头来思考一下,读书和交友,却也同源同理,殊途同归!
一、交友,交无用之友,交好友!
这位女教授从中国非常传统的功利的角度直接给出了朋友的概念“朋友是无用的。朋友之交淡如水,友情,亲情和爱情是那样的晶莹剔透,容不得一点杂质,莫让功利之心把我们的友情、亲情和爱情,搅得五颜六色。”
朋友不是有用的,朋友要的是精神上的一种共鸣,交朋友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奉献。朋友是用来爱的,我们需要这种爱的倾诉对象,这就是朋友。
好朋友的第一要义就是无用,有用之人叫做人脉,合作伙伴,这绝对不是褒义词。为利益驱使。但凡利益加在其中,不是明着相互利用,就是暗自相互利用;而利益消失,人脉自然消失。
好朋友的第二要义就是思想的共鸣,爱的无用倾诉。之所以能成为好朋友,思想上一定可以碰撞出火花,有共鸣点,能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基于此,有了爱的倾诉的需求,友谊得以长存。
二、读书,读无用之书,读好书!
曾经有人说过:“读书的过程是透过作者的文字窥探作者的心灵,和作者交朋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读书,读书和交友并无不同。我们应当读书,读无用之书,读好书。
1、读书之前,放下那颗有用之心。
应试教育下的我们,从小到大度过的书并不少,但是,十多年的寒窗之苦,能够深刻记忆在我们脑海之中的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我们在应试教育阶段存在一个亘古不变的思维模式:这本书有用吗?(考试考吗?)——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快速解读的攻略?
我想,这样的思维模式,每一个曾经读过书的学生都会无比熟悉,并且轻车熟路。
这类书是不是无用之书呢?是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了解并思考这个世界。
这些书是不是好书呢?是的!专家经过高度的提炼,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提炼出来的,相对来说,是非常好的书。
那么问题最后一定会归结于应试教育,而这一点,我们却无法改变,也无从下手改变什么。因为中国的考试制度着力于公平公正,却把学习这种不能够量化的东西量化的太过严苛。这就造成了学校为了考试而产生的题海战。图书市场迎合读者胃口出版的各类教辅。而这种恶性链条不断地循环着,深深地刻在读者的脑子里。
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实际上并不难。读书之前,先放下那颗有用之心。从一开始就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而非达到某种目的的态度去看书。我相信,读书的过程会让我们得到无穷的意外之喜。
2、读无用之书,无欲无求。
带着一颗求知的平常心,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每一个字,每一段话。这是一种享受,读者无用之心和无用之书相得益彰,这便是读无用之书的最佳状态,而结果,大多数并不会立竿见影,而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读者的体内种下一颗种子,让时间慢慢发酵。等着心中的那棵参天大树绿树成荫的时候。这书便算是读明白了。
无用之书的无用,就是无功力只用,更是短暂的点拨。种下一颗种子后,无用之书便小时的无影无踪。它像朋友一样静静地等待着一个辛勤的匠人参悟其道。
3、读好书,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何为好书?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好书的标准,但是,好书却不存在最值。依我之见,好书的标准,第一,就是无用。无功利之用。但凡告诉读者能在某一段时间但到某种结果的书都不是好书,这是好书的最低层次。因此,追求速成的技巧攻略书一定不是好书;第二,就是能让读者辨别出那些是烂书的书。一本好书,像一位老师,将所述内容如一位老师一样娓娓道来,无论是从历时性还是共时性都有着深厚的底蕴,让读者产生无数的思考。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位置的领域。
这类书就像山珍海味,试想想,一个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还会去看那些鸡汤文却暖心吗?关键这鸡汤文还得辨一辨真假。读书久了,光看看书名,心中便十之八九有个一个分数,分数低的,自然也就淘汰了。
这个世界是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同时,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中,又有着水晶般晶莹剔透的东西得以存在,交朋友,交无用之友,交好友;读书,读无用之书,读好书。或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路朋友,才是我们前行的唯一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