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二
教育平等,看上去挺美
1、多少人算小班教学?
一项日本的调查中,认为在实行每班35人和每班40人的学校,学习效果并没有多大差别。
但在文部科学大臣却表态说:在给予孩子悉心指导方面,一个班35人更为理想,应该继续施行小班教学。
因为有人认为小班教学能消除欺凌、暴力行为、拒绝上学事件的发生。
作者却说,不设法提升教师工作效率,小班教学绝非解决问题之策。
到底多少人的班级算小班教学?多少人的小班才更有实际的效果?
书中认为:在日本,人们更多的联想到一个班35人的模式,而在美国,小班教学普遍意味着一个班学生人数在20人以下。
这个数字源自20世纪80年代科罗拉多大学的格位斯教授和史密斯教授发表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班级人数与学力成负相关关系,尤其是一个班级人数控制在20人以下最为理想。(注:学力,是本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即学生学习的能力,表现为标准化考试中,成绩数据的提升值。)
即使这样,作者还强调,如果就此将小班教学人数减少到13~17人,也必须慎重。因为小班教学虽然对学力提升有显而易见的因果效应,但与其他政策相比,投稿大于产出。
这不仅让我联想到当下我国各地在搞的消除大班额政策。
针对我国的国情,搞大班额教学,确实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教育。
在我们县城的中小学里,一个班一度达到100人以上,教室黑压压一片,教师想走下讲台,走到某个学生身边都十分困难。学生写作业,也只能侧着身子。调个座位成为校园不正之风的突破口。
但减少到多少人算合适呢?
国家和省规定标准:中小学起始年级班额人数小学45人、中学50人、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56人以内。
这样的教学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对比上面的研究数据,可能还达不到更科学的数据。也是无奈之举吧。
身边还有一些私立中小学,对外宣称他们实行小班教学,不过是每班不超过50人而已,却在群众心中形成极大优势,即使学费比公立学校高出数倍,仍有不少家长趋之若鹜,把家长送过去。不能不让人感慨,正常状态有时反而成超常优势了。
2、教育的经济价值更能说服人。
本书既然是“经济学”角度的书,自然会以经济学的观点来关照教育。
如何界定教育是否有效,其中一个很好的角度就是以经济学成本与收益的对比来核算。即看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是多大。
这一做法很多国家也在考量。
试想,一个家庭为了孩子的成长,在教育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财力,如果等孩子长大后,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尤其是经济方面更直接的回报,我们对教育的投入热情还会继续吗?我们对教育的价值还那么笃信吗?
书中提到日本的研究。日本采用的小班教学、儿童补助等政策对于提升学力,是投入大于产出,甚至没有什么效果的政策,这一点通过对国外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已经得到证实。
时下,我们也会很直观地看到,很多上了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法正常地进入社会,甚至成为“啃老族”,我们很直接地就会得出结论:上大学是很亏的事。
虽然,我们也在强调受过高等教育是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
但,为了上大学,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付出几乎全家的财力,却仍旧不能让孩子因此获得更好的经济独立,是应该考虑教育本身的问题了。
书中,从大数据调查中,肯定了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给个人、家庭带来的经济上的改变。
高中毕业便立刻参加工作和大学毕业才开始工作的人之间,一生中到手的收入相差一亿日元。一亿日元是日本年末彩票的巨额中奖金额,这个彩票的中奖率仅为千万分之一。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万分之一,遭遇空难的概率是二十万分之一,这些对我们而言几乎都不可能遇到。然而,你不用做抽中一亿日元彩票的美梦,只需要去上大学,一生就能多赚到一亿日元。
我想,这个数据足以让更多家长相信,上大学是会让孩子、家庭终身受益的。
3、家庭对孩子学力影响更大
像日本一样,我们国内的各地市县也会对本地的各个中小学进行成绩排名,以便衡量一个各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
作者认为,用这个排名来检测学校的教育成果毫无意义。
因为这些成绩排名,只看到了学校、班级学生的绝对分数,并没有考虑当初入校是学生的基础素质,即来自家庭教育资源的影响。只有适当地消除家庭资源的影响,这样的排名才有意义。
遗传、出生年月、出生顺序、出生时的体重等一些孩子本身无法掌控的因素,与孩子的学力和最终学历之间也具有因果关系。
所以,作者认为,学力(成绩)测试的各地排名表现,很有可能只是各地家庭资源的排名。
学校教育只影响学生成长中的一段时间,三年、四年,最多是六年,所以,之前学生带有的教育影响会更深入地影响他的学习,越早的影响越明显。这都归因于家庭,重视家庭教育应更甚于学校教育。
4、不能只看学校成绩排名
基于以上原因,既然是不考虑家庭影响给学生带来的奠基作用,不同学校生源的招生情况却应该是学校考量的重要系数。
但很多家长不懂这些,只看学校考上高一级学校的绝对人数,认为,哪所学校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有多少,就来认定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
如果一所学校招生的生源本来就很优秀,这所学校的教师不必付出太多,就可以带出一个学力水平很高的班级。而生源本来就不强的学校,教师得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给他们讲学习的重要性,拼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达到相应的学力水平。
如果只看绝对成绩分数,这对于一些学校,公平吗?
书中还提到,如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只简单地公布学校排名,也许学校和教师会在教学中失去努力的方向,会在测试前一天安排过多 的应对课程,还可能会篡改测试结果,怠慢其他与测试无关的工作。
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不时常发生吗?
因为要考试排名,考前的一个月里,与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会被主科目老师换成考试的科目,美其名曰为学生考虑。
至于老师为提高成绩排名,在考试前向学生透露题目,为学生传递答案,纵容学生考场作弊等现象,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也极大地败坏了校风、学风和考风,最终损害的是学生的品德、教师的师德,和对规则的践踏!
5、学校的平均主义,家庭会补上。
学校为了追求教育的公平,会一刀切地搞绝对平等主义,如同样的课程,相似的教师,相同的作息时间,共同的教学模式……这些看似公平的教育政策,只会让学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本书中提到的每周休息两天制,就是在实施宽松教育的时期,孩子们的学力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诱因。
因为,学历高、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会通过孩子平时的学习,来弥补周六不到学校的时间,而学历低的家长并未采取这一措施,结果周六就彻底变成他们孩子的休息日了,于是,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就产生了差异。
即学校内部的平均主义,家庭会通过自己的选择给补上,这种差距仍然存在。
我们国内不正是如此?每到周末,各个家长带着孩子赶场式地到各个辅导机构,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班、特长班、奥数班等,让本来可以公平竞争地孩子又形成了“军备竞赛”的效果,拉大的孩子之间的差距。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课外补习,败坏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了厌学情绪,产生了对学校、学习的排斥,阻碍了孩子自我的发展,实在是得不偿失呀!
6、一味强调平等的教育,反而会培养自私的人。
本书中强调: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对全体学生实施相同的教育,而应该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考虑学校的资源分配。让学校的不同教育资源,适应不同的学生情况。
但另一方面,除了资源分配之外,作者对教育的平等主义也抱有疑问。平等主义有时候会招致意外的结果。
神户大学伊藤副教授等人的研究显示:
在学校接受重视平等的教育(比如以“手拉手一起跑向终点”为口号的运动会等)学生,走上社会后,却成了欠缺为他人着想、不会与人和睦相处的人。
书中解释说:平等主义的教育理念是“人生而平等”。因此,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取得好成绩。
这样的理念看似无可厚非,但这只是放在字面上理解,没有考虑具体的个人情况。
现实却是,遗传、家庭资源等孩子无法左右的因素对他们的学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结果就是:孩子们认为只要接受教育,只要自己努力,人人都能成功。换言之,不成功的人,都是自己懒惰、不努力造成的。由这样的理念培养出来的人,难以体谅他人的艰难处境,大都不受欢迎。
凡努力,必成功。这样的理念听起来就像心灵鸡汤,只可写在纸上、出现在口号里。具体到每人个就要具体考虑了。被这样理念洗脑的孩子,思想就会出现偏颇,以至于影响自己未来对社会的认识,让自己成为没有同理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