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有时在压力下会完全崩溃,飞行员会坠机,潜水员也会溺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有时会说"惊慌失措",有时也会说"紧张失常",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2.
紧张失常听起来像一个很笼统的说法,但它描述的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失败,比如心理学家经常使用一个非常原始的录像游戏,来测试人的运动技能,让你坐在计算机屏幕前,屏幕中有四个方块,键盘上只有四个相对应的按键,字母x会轮流出现在屏幕上的方块中,而你获得的指令是每次x出现的时候就按下相对应的按键。
心理学家丹尼尔表示,如果你事先得知x出现的模式,你在按键的时的反应速度会大有进步,你会小心翼翼地先试上几回,等熟悉顺序后速度就会加快,这个称为"显性学习"。
如果事前不知道 x出现的顺序,即使玩上几回你也不知道其中有模式可循,后来的反应速度也会变快,你是不自觉的在学习x出现的顺序,这种称为“隐性学习” 。
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分开的,学习的基础位于大脑的不同部位,比如一个人第一次学习什么事情,会一种非常仔细且机械的方式思考与学习,等技巧越来越纯熟以后“隐性学习”就会接手,学的人可以不加思考。“隐性学习”跟我们学习的强度和时间有关,一旦隐性学习法生效,人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快。
可是在压力下,有时“显性学习”会接手,这便出现了“紧张失常”的状态。
3.
“惊慌失措”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探讨人体艺术的专家墨菲在深海潜水时发生一次意外事故,她说大约在10年前,在上潜水课程,因为有过两周的潜水经验,这次是第一次在没有教练陪同下下海,她与朋友两人必须潜到四十英尺深的海底练习,她们把口中的呼吸调节器取下来,从潜水背心中拿出备用的一副,练习使用备用调节器,同伴完成了练习,接着轮到了她,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她吸入的是海水,紧接着连咬嘴与氧气箱的管子松了,从管子出来的空气打到脸上。她说她立刻伸手去抓起同伴的氧气瓶,好像要把它扯开一样,那时候根本未经思考,完全是生理上的反应。
这是一个典型的惊慌失措的例子,墨菲在那一刻的思考停止了,她忘了自己还有另外一个氧气来源,她也忘了同伴也有氧气瓶可用。她忘了一件事:如果抓同伴的呼吸调节器,可能危害到两人的性命,她那时只剩下最原始的本能:取得氧气,压力将她的短期记忆少得一干二净,经验丰富的人不会惊慌失措,因为尽管短期记忆在遇到压力时会被压抑,但还有其它的经验可以利用。
“惊慌失措”一旦出现,心理学家所说的“理解范围缩小”状况就会接踵而来。
4.
“惊慌失措”与“紧张失常”刚好相反,“紧张失常”是因为想太多,跟失去本能有关,是一种反常的失败。而“惊慌失措”是因为未经思考,会促使人回归本能,是一种常态的失败。
5.
我们一生不是时时刻刻都需变得处变不惊,我们必须学着了解,有时表现不好并不反映一个人的内在能力,而是压力使然,有时不尽理想的测试成绩并不表示接受测试的人是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