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想要代表其他人,需要哪些前提条件?
这是一个需要对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况之下,如果一个人想要代表其他人,他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不同的。其中涉及的不同要素有很多,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者是年龄、性别、职业、职位、受教育程度、知识或技术水平、身份、兴趣爱好等诸多难以全部列举出来的要素。
一个只受过中学教育、甚至是小学教育的人声称自己能够代表大学生群体,肯定没有丝毫可信度。同样的道理,一个从不阅读任何文学作品、甚至没有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人声称自己能够代表文学作品的读者,肯定也是胡说八道。一个连整个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都认不清的人声称自己能够“代表社会”,更是荒唐至极。
与此同时,这个想要代表其他人的人还必须要得到被他代表的人的授权,最起码也需要得到口头上的同意,也就是所谓的“无授权则不代表”。在未经他人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声称自己能够代表他人,甚至擅自代替他人做某些事、做出某些决定,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流氓行为。如果任由这种行为而不加以任何制止,会有不计其数的人遇到大量难以预料、甚至难以解决的麻烦。
每一个人都应该想一想,如果某个人在未经过你同意、甚至在你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假借你的名义发表某些言论或者做某些决定,你是否能够接受、能够承担后果。尤其是在擅自代表他人的人要么蠢、要么坏,甚至又蠢又坏的情况之下。
最尴尬的一点是,数量不少的写作者往往都不得不面对某些自以为能够代表一切、解释一切、指导所有人的“大聪明”们。
这些“大聪明”能把只有他们自己真心信奉的歪理吹到全宇宙的中心,能把自己根本没有认真读过、甚至一个字都不屑于读或者读不进去的作品大肆批判一番,能以“不适合改编成其他形式的艺术”为理由否定一部自己根本不读的作品的价值,能以作者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为理由对作者进行大量的贬低和嘲讽。在阴阳怪气和好为人师这一方面,他们可谓是登峰造极,大有盖过古往今来所有真正的文学名家的架势。
最重要的是,只要任何一个人胆敢对他们表示一丁点地不赞同,他们甚至会立马摆出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居高临下、义正辞严地质问或者斥责不赞同他们的人:我就代表全体读者、代表他人、代表整个社会!你反对我,就是反对整个社会,就是与全社会为敌!
或许,除他们自己之外,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知道,他们的谜之自信、谜之优越感到底从何而来。
能够代表作者的,只有真正的作者;能够代表读者的,同样也只有真正的读者。
所谓的“真正的读者”,绝不是仅仅用走马观花的方式把一部作品粗浅地浏览一遍、甚至只看作品的名称和简介就妄下断言的人,而是能够完整地、认真地阅读完整部作品并能够复述出作品的主要内容、主旨思想、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的人。对于真正用心写作的作者而言,只有那些有意愿也有能力仔细地去阅读作品、分析作品的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读者。
能够代表有价值的读者的人,自然要从有价值的读者群体当中挑选。真正的文学名家,大都拥有固定的读者群体,甚至可以说是追随者。这些读者群体当中又会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组织性较强的团体。这些团体中根据有效的固定程序所选拔出来的代表,就能够代表整个读者团体,乃至整个读者群体。因为,他们足够了解作者,也足够了解作者的作品,同样也足够了解与他们志同道合的人。
这虽然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却是相对最有效的筛选出真正最有价值的读者的方法之一,更是多数作者认清自己的读者的真实意见的相对可靠的途径之一。至少,通过它得到的反馈要比某些只会闭着眼睛信口开河的“大聪明”的话更加可靠。
当然,对于尚未收获多少读者的无名作者而言,这一种方法的可行性可能不是很高。但是,哪怕某一个作者只有一个真正的读者,这个作者也要尽可能地去询问那一个读者的真实想法,而不是轻信任何与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无关的人的妄言。收到虚假的、甚至夹杂恶意的反馈的危害性,比得不到任何反馈要大得多。
每一个真心实意热爱写作、想要创作有价值的作品的作者都需要尽可能地认清:谁能代表“大多数读者”,甚至是“大多数人”。
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尽可能地扫清每一个作者在创作的道路上的阻碍的方法,更是尽可能地防止某些“大聪明”胡编出来的瞎话灌进正常人的脑子的方法。
脑子是个好东西,多数人都应该有。
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