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说人生围绕着关于三个主题:我如何经验我自己,我如何掌握我的经验,我如何共创我的经验。
我想在这三个主题上再增加一个主题就是我如何传承我的经验。
不是每个人人生都有机会去经历这四个主题,这四个主题要代表着一个人在活出自性路上的四个阶段。我用四象限来表示:
第一个阶段是行者
行者的特点就是完全按照“无明”的模式而行。这种无明模式可以是多个层面的,大到人生的安排——比如有些人从生到死,要做哪些事情似乎已经被安排了,20多岁结婚,然后生儿,找个“铁饭碗”,拿退休工资,带孙子,死亡。小到个体特定的一些应激反应模式——比如好斗。大部分的行者是活在故事的内容里头,他们就好像一个困在一个三维空间里的蚂蚁,永远看不到他们编织的故事结构。而在他们的故事里,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在无限循环中。
行者又可以分为两个状态,前者是麻木的行者,后者是痛苦的行者。
麻木的行者,与自己内在的连接是隔离的。存在即欲望,欲望即存在。
而痛苦的行者,经由痛苦打开一条通往内在的裂缝。即便拥有(HAVING)再多,也无法找到真正快乐。
第二阶段是觉者
觉者开始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觉察和觉知,认识到自己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痛苦推动着行者走向觉者,在这推动的力量下,痛苦的行者会到处求学,当行者将学习到的东西来反思自己的时候,就开始真正迈向第二阶段。
觉者开始通过有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DOING)来改变结果。这也就是SATIR说的“我来掌控我的体验?” 。比如一个沟通简单粗暴的行者,在成为觉者后,会觉察到自己原来的沟通模式,然后开始尝试调整,用有觉知的模式替代之前无觉知的模式,然后TA的沟通方式改善了,TA发现与他人的关系也因此开始好转,原来因为沟通不畅而引发的痛苦开始转而带来了喜悦。
如果说是痛苦推动行者到觉者,是什么推动着觉者到悟者呢?
是好奇的推动——对自己生命真相那份从不停止探索的好奇。就是当一个觉者在找寻“我是谁?” “我为什么而来?”“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使命到底是什么?”,(这也是我们教练经常说的“BEING”)当一个人在探索BEING的路上,悟的种子就开始得到了浇灌。
第三阶段是悟者
悟者就到达了SATIR说的“我如何共创我的经验?” ,这是个非常美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你会体验到和宇宙同频的感觉(“synchronicity” )。悟者的命盘已经不可知。因为TA的人生充满了无限可能,而且在TA去践行自己使命的过程中,会“有如神助”。
我记得稻盛和夫曾说,他如果因为工作要出差,到哪里就会雨过天晴,而且总是很顺利,很神奇。这是达到悟者比较高级的状态了。
悟者不需要也不会担心自己有天陷入困境,因为悟者与宇宙在共创自己的体验,每一份体验都是通往指向更高层次开悟的路径。越活出“臣服”品质的悟者进阶得越为顺畅。
如果停留在悟者,不往上走,就是佛法里说的“小乘”了。而悟者继续突破自己,再往更高的阶段升的时候,就是到了“圣人”的阶段。
那什么会推动着这个阶段升维呢?—— 大爱,那份超越个体,超越时空的无条件的爱,也可以说是“慈悲”。
第四阶段是圣人
圣人的境界包含“你是沧海一粟,你的一粟亦沧海”。 “众生不渡,誓不成佛”。 从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也是佛学说的从小乘到大乘。
圣人会将自己最好的经验和体验转化成传承的礼物,这份礼物包含着爱,智慧,慈悲,中道……
几千年过去,我仍然仍深切体验到佛陀菩提树下证悟后的那份大愿与慈悲。
此时,我的言语实在无法足以表达我对他们的那份感恩和尊敬,顶礼佛陀、老子、孔子、特蕾莎修女、埃里克森……
所以我简述完以上四个阶段,你现在在哪里呢?你又正在去往哪个阶段的路上呢?
如果你正在为某事或者某人而感到痛苦,感恩这份痛苦,因为这正是你成长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