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有一个著名的“五七指示”,是指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主席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某的信。大致內容:信中讲到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后来,就出现了所谓的“五七干校”,这首先是专门用来改造知识分子的,让全国的大小知识分子丟下专业工作,去到农村种田,美其名曰“改造思想”;再后来,在一些国有单位也出现了所谓的“五七连”,主要是解决单位职工家属的工作,提高一点他们的生活水平。现在想来,当时就出现了一些人失业的社会问题,我不知道,老人家做“五七指示”时有没有为解决失业人员就业这样的深远考虑,按老人家的智慧,应该是有的。“五七连”是非国有性质,属于集体所有制。
我家隔壁住的是某家,男主人是以连职军官转业到安徽劳动大学保卫处工作,女主人先是随军,后与丈夫一起来劳大生活,她是党员,又是随军家属,学校就按排她到学校“五七连”上班,毕竟,她只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也没有什么学历,学校不能按排她当老师,这一点原则还是有的。劳大“五七连”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蔬菜队,他们种一些蔬菜,稍微便宜一点卖给教职员工,收入做为他们的工资。这家女主人死活不愿到“五七连”上班,认为丢了自己的脸,一个军官太太,又是中共党员,从农村跳出来后又兜兜转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干农活,绝对是抹不下这个脸面的,女主人就一直懒在家里,于是,一家的生活重担就全部压在男主人身上了。与他家形成对照的是住在我家前面一栋的另一头某家,男主人是大学老师,还是华侨,时不时有亲戚从海外寄些奶粉,巧克力等过来,吃不完(过期的)还倒到家门口的水沟里,家里经济条件明显比我隔壁家的好,但这家女主人也是农村出来的,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懒在家里,而是放下身段服从学校的安排在“五七连”上班,干的还风风火火。我们小孩子是从来也没有觉得在“五七连”工作的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劳动挣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中国人好面子的思想害死人啊。我个人认为:生活就像被子的两面,表面的光鲜是面子,自己的感受是里子,里子远比面子重要的多。不能S要面子活受罪。
安徽省立医院杜剑平
20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