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容易觉得,一条农村公路,不就是修路架桥、方便出行吗?这跟我们关心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关系?近日,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农村公路条例》(国令第813号)中,就有一些非常重要、且充满“绿色”智慧的细节。这部将于2025年9月15日正式施行的法规,旨在农村交通高质量发展,同时为乡村的青山绿水织就一张保护网。
我们都知道,公路建设往往意味着对自然地貌的改变、对土地的占用,甚至可能对局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一部现代化的公路法规,绝不仅仅是关于钢筋水泥和沥青路面,它更需要思考如何在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甚至为环境带来积极的改变。笔者认为,新《农村公路条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在条文中,多处体现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要求。
耕地与土地的“精打细算”
首先,这部条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展现出一种“精打细算”的严谨态度。在第十条中明确指出:“农村公路建设应当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选址,优先利用现有道路改建或者扩建,不占或者少占耕地,节约集约用地。”
这短短一句话,凝聚了深远的环保理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是我们的生命线,维系着亿万人民的粮食安全。如果修一条新路,随意占用大片良田,那无疑是对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优先利用现有道路改建或者扩建”这一原则,给公路建设者戴上了一副“紧箍咒”,它要求在规划时,首先考虑如何利用已有的路基、路面,在不扩张太多占地面积的前提下,提升道路的功能和等级,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土地和基本农田的扰动。
“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的表述,直接回应了国家对耕地保护的最高要求。这并非一句空话,它意味着在项目选址和路线设计时,必须将保护耕地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尽量避开优质农田,即便是必须占用,也要将面积控制到最小。这种对土地的珍视,实际上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尊重。因为耕地不仅仅是生产粮食的场所,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本身就是重要的碳汇、承载着丰富的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
“节约集约用地”则是一个更加宏观的概念,它要求我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避免粗放式的开发。对于农村公路而言,这意味着不仅要合理规划道路本身,还要考虑与沿线村庄、产业园区的联动,避免重复建设,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尽量减少对生态空间的侵占。所以这种规划理念,从源头上减少了不必要的生态破坏。
让农村公路成为乡村风景线
该条例对农村公路的路域环境也提出了明确的整治和优化要求。第十五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持续优化农村公路路域环境。”而第十九条在谈及日常养护时,更是细致到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纳沿线农村居民参与,保洁、绿化等相关工作可以由农村居民或者家庭承包”。
“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和“持续优化”听起来很官方,但其背后是对农村公路整体面貌的深刻改变。这不仅仅是把路面修平整,更是要让公路与周围的乡村风貌和谐共生。想象一下,如果一条农村公路两旁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甚至随意堆放着建筑废料,那不仅影响美观,更是环境污染的源头。而“综合整治”就意味着要清理这些视觉污染和环境污染源,让路边变得整洁有序。
更进一步,这里的“优化路域环境”通常会包含绿化这一重要环节。在公路两旁种上合适的树木、灌木或者草坪,不仅能为道路增添生机和色彩,更能发挥多重生态效益。比如,植被可以有效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尤其是在坡度较大的区域,植物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的泥沙俱下。同时,绿化带还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和污染物,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季,树木还能为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提供遮阴,降低路面温度,减少热岛效应。从长远来看,健康的绿化系统还能为昆虫、鸟类等小动物提供栖息和觅食的空间,确保保护好沿线的生物多样性。
而鼓励农村居民参与保洁和绿化,更是将环保的理念融入到乡村日常生活中,让村民成为自己家门口环境的守护者和建设者。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提升了环境质量,也有利于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爱路护路的责任感、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提升韧性、应对风险
最后,条例对农村公路的应急保障和防灾抗灾能力提出了要求。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公路应急保障和防灾抗灾能力建设,组织落实农村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的责任。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农村公路中断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及时进行抢通……”
乍一看,这一条似乎更多是出于交通安全的考虑,保障道路畅通。然而,深入思考会发现,公路的“防灾抗灾能力”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息息相关。在许多山区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农村地区,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洪水等,是公路安全最大的威胁。而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又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甚至破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可能加剧水土流失,从而诱发泥石流和滑坡。
因此,当条例要求加强公路的“防灾抗灾能力建设”时,它指的不光是加固路基、修建防护设施等工程措施,也在宏观层面关注区域的生态修复和韧性提升。例如,在修建或改造易受灾路段时,可以更多地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边坡植草、植树固坡,利用生物措施来稳定山体,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而“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能够更早地发现地质异动、水文变化等环境信号,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对公路本身的破坏,也间接降低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二次伤害。
此外,快速抢通因自然灾害中断的农村公路,避免长时间的交通阻断,也能减少因绕行或物资运输困难而可能导致的对周边未受损生态区域的压力。一个能够快速从灾害中恢复的公路系统,实际上也反映了其所处区域在环境适应性和管理能力上的提升。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留言、点评、批评指正。)
文 | 沈一杭
编辑 | 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