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齐琛冏,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5届毕业生,曾担任《中北青年》记者、名誉主编、中北大学青年媒体中心主任。)
当社长号召我们往届老人们为20周年写点儿什么的时候,我刚结束对新西兰驻华大使的采访,沉浸在英语对话中无法自拔。
现在的我是一名新闻专业的研究生,也是实习记者,站在媒体的光环下,得以见识到更高的舞台,更闪耀的牛人,更宽广的世界。
一切都结缘于《中北青年》。
我是理科出身,在中北学的也是和计算机相关的信息管理专业,毕业前从来没想过会选择新闻媒体行业。接触媒体的第一步,是《中北青年》杂志社接纳我进了大门。尽管后来做到了杂志社上属的青年媒体中心第一届主任,我一直不能忘记:我是从杂志社成长出来的。
在《中北青年》杂志社的日子里,我参与采访或访谈过的人,有的在学业上遥遥领先,成为保送北航的第一位非211院校出身的学生,有的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有的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夺得山西省大学生运动会冠军……更高些的,有全国人大代表,有神舟飞船的“英雄航天员”。因为杂志社给了我们一系列采访“大神”们的机会,我可以大胆地近距离和他们接触、谈心、讨论,而不是遥不可及,永远不敢认识和搭讪。
在杂志社里,我常常想的是:“这么棒的老师和学长学姐带我,这么厉害的活动可以去长见识,学到这么多东西,居然还不用交学费,真的太值啦!”
大二的时候我才加入杂志社,成为一名“高龄”干事。是大事小情冲在新闻第一线,是熬夜赶稿子,摄影拍照更是体力活,单反很重,端几个小时胳膊和脖子都断了一样。农村出来的我第一次战战兢兢地拿起单反拍照,生怕摔了,但从此爱上了摄影,并去美国打工攒钱买了自己的相机。我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总有一大帮小伙伴,一起努力为了把事情做好而熬夜,头脑风暴,干活。在一个越专注、凝聚力越强的团队里,每一个成员才成长得越快,越来越优秀,对吧?
正是当初的摔打,才培养了"脑勤、腿勤、耳勤"的习惯,才练就了沟通技巧和摄影技能,才有了今天和各国大使的谈笑风生。
谢谢你,《中北青年》。
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是一队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我很幸运在大学里遇到了这么一些人,身处在一个有爱的团队,帮助我进步。与优秀的人同行真的让你成长迅速而茁壮,每天都听到骨节生长的声音。优秀的人就像一团光,吸引着我往前走,而在光明中呆久了,自然而然,你就再也不想回到混沌的黑暗之中。
在这里提醒即将或已经进入杂志社、学生会或成为学生干部的你,希望你警惕这样的思维——因接近优秀者、或被权力接近而欣喜。因为“少年得志”的心态,最容易让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觉。参与了高大上的事务,认识了厉害的牛人,真意味着自己多么出众?
不然。
毕竟,努力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想想自己是不是很久没有扎实地看过一本重要的书,思考过原来感兴趣的话题,练习乐器或运动……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许并不完全知道哪一项技能会对自己的未来有用,所以要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尽可能地播种,因为你不知道哪一颗种子将来会成长为令你惊奇的果实。
2017年9月,我又重回了母校中北大学,重新回到了《中北青年》杂志社的办公室大本营,依然是熟悉的场景:小伙伴们值班,面试,聊策划。我翻看着乔丹社长和顾轩主任用心整理的历年杂志,从《团会园地》到《中北青年》,改变了很多,不变的是我们对学校的爱,对优秀的向往。媒体是有生命的,我们就是每一个创造者。
我们都曾弱小而胆怯,但我们依然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