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饭时,有女儿爱吃的仔鸡烧毛豆,奶奶给女儿夹了只鸡腿。女儿像往常一样将碗往我面前一推:“妈妈,剥皮!”
我接过碗,将鸡腿上的皮从上往下,一点点地认真地剥着。旁边的奶奶开始数落女儿:“鸡皮都不吃,我看等你做妈妈后还会不会这么挑食?”
心中一震,这句话听起来是多么耳熟啊!
曾经,我也是如女儿这般挑食。吃鸡鸭等家禽不吃皮,吃肉只吃纯瘦肉,一丁点肥肉都要剔掉。
于是,剥皮剔肥肉都成了妈妈的任务,妈妈一边耐心地剥皮剔肉,一边数落我:“看你以后做了妈妈,还会不会这样挑食?”而我则觉得妈妈做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丝毫未将她的话放在心上。
(二)
小时候家里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好,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买零食,但能干的妈妈总会用她的巧手给我们做出各类点心。
印象最深的是,妈妈做的花生芝麻糖和油炸糕片,堪称一绝。
正月里亲戚来家里拜年,多会拎一些糖果糕点。而糖果糕点吃多了,不仅伤牙还腻味,此时,妈妈总会别出心裁地将这些普通的糕点做成有特色的零食。
她将糖果剥掉包装纸后倒进锅里,小火慢熬,一边熬一边用锅铲不断搅拌,待糖果融化成浓浓的糖浆后,再倒入炒好的炒米,撒一些花生和芝麻。趁热快速拌匀,倒到案板上,压实切块就成了香脆可口的花生芝麻糖。
中午上学时,兜里揣上几块,待下午肚子饿了,拿来充饥,总能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
有些黏牙的方片糕,妈妈将其一片片撕下来,裹上蛋液,放进油锅炸一炸,捞起后就是薄脆香甜的油炸糕片。
普通的粗茶淡饭,经过妈妈的精心烹制,便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而我和弟弟,总是安然享受着母亲做的热乎乎的一粥一饭,孩童时的我们,从未认真想过一菜一蔬中母亲的万般用心。
(三)
治家常忆慈母难,育儿方知慈母苦。
如今,我也做了妈妈,从孩子会吃起,我就开始了磕磕绊绊的美食之旅。尽管不能全职在家带孩子,但我还是尽可能地包揽了孩子的辅食制作,丝毫不马虎。
自孩子满六个月始,我便潜心研究婴儿辅食,将各个年龄段所需的营养,都熟记于心。哪个月龄该添加什么食物,我都掌握得清清楚楚,简直算得上半个婴幼儿营养专家。
我甚至专门备了个笔记本,用来记录孩子每天的食谱,尽量做到营养均衡,却又每天都不重复。
等孩子再大一点,能吃的食物多了,担心外卖的蛋糕面包饼干原料不健康,我又踏入烘培的坑。
周末闲暇时间,我愿花上半天或一天的时间为孩子做上各式中西式点心。凡是孩子在外面看到的,想吃的,回家后我都会想方设法复制下来。
几年间,我从一个厨房小白快速成长为了美食达人,在孩子眼里,我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妈妈。
(四)
家里的亲人都不敢相信,曾经连划根火柴都害怕的“娇娇女”,如今竟变得这般能干。我知道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母亲潜移默化的熏陶,我牢牢地接住了母亲传过来的那根接力棒!
面对挑食的孩子,我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孩子不吃皮,我替她剥;不吃肉,我就变着花样将肉剁成泥,搓成圆子,做成饼子,制成肉松,做进面包。
只是,我不再数落女儿,我知道,终会有一天,待她为人母后,她会知道怎样去做一个母亲。
母爱是付出,亦是一场轮回的传承,一代又一代,不停地重复,无限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