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行"双减"政策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偏颇。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物质的满足或已不能激发幸福感,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成为内需。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希望他们的将来物质精神双富足。所以美育越来越被重视。
北大校长蔡元培首倡美育兴国。美育的终极使命是人人能兼具感性和理性,成为人格完整、精神自由、人生幸福的人。这也是我们的心之向往。
当前已有部分省市将音乐等艺术学科纳入中考。那么家长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转变呢?
一,美育的目的: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音乐的作用:音乐可培养有趣的灵魂。音乐可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治情操,启迪智慧。音乐可培养感性能力,提高情商,缓解发泄情绪,培养意志力等等。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改变社会风俗的没有比音乐更有效的。音乐取悦人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中国及欧州古代都不约而同重视孩子的早期音乐教育。
事实证明学音乐的孩子大多更加热爱生活,性格豁达,社交能力强,生活更加轻松愉悦,幸福感强。当前经济水平提高了,而人幸福感却降低了,而音乐可以唤醒有趣的灵魂!
二,建议家长支持孩子学一门乐器。
人要有尊严的生活,就要持续各种学习。学习乐器是一个感性的体验,注重审美感受,若感兴趣不会学得特别艰苦,相反会是很享受的快乐的学习之旅。学乐器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感受美,感受乐曲传达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家长在督促孩子练琴时以鼓励为主,以感受美,传达美为目的,除非立志做专门音乐人才,不建议苦逼孩子练琴,避免学了技术,讨厌了艺术。
三,在美育加入中考时,家长可以怎么做?
有家长担心孩子没有音乐天份。其实天份也是可以培养的。如可在家里多播放音乐。音乐是听觉艺术。听多了就会喜欢这种审美样式。音乐是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感受的东西,几乎人人喜欢,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孩子有无音乐天赋。
若想让孩子更深入地学习音乐,有一技之长可给孩子找培训机构学习一门乐器。所选培训班的老师要懂学生心理,责任心强,教学效果突出。
孩子怎样才能坚持学会这门乐器呢 ?家长要善于倾听和鼓励孩子。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认可她们,给孩子学琴的动力。
给孩子机会展示自己。如参加家庭聚会,班级晚会,各种场合的演出等等。培养孩子的胆识和在重大场合下沉稳大气的气质及价值感。
家长高兴地陪伴,适时地鼓励,耐心地倾听,成长的喜悦,让孩子愉快地坚持学琴,细水长流,终有所成!
四,加强美育的必要性。
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让音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孩子均衡发展。过去单一重视智育,以致于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如心理疾病患者增多,部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自私自利,没有家国情怀等。
而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要全面提升各种素养。教育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忘掉所有知识后留下来的东西,是内在的深入心灵和改变思维的东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奥运冠军谷爱凌热爱滑雪运动,也热爱弹钢琴,且是一位学霸,考入斯坦福大学。她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弹钢琴。"弹琴是技能和心心智的修炼。
正如让孩子吃正餐的同时也要补充蔬菜水果一样,现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才艺,以期孩子全面发展,希望孩子的生活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有品位。
家庭美育,润物有"声",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