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三国时期的种种人和事,又是一番停不下来的讨论。初中时我们都喜欢读三国,也因此而走到一起。那时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赵云。但昨天她突然说,也许你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喜欢赵云呢。
我确实是很久都没有试图去描摹他的样子了,我甚至一度要将他遗忘。
初中时候年纪尚轻,喜欢的都是纯粹而干净的东西。喜欢他银袍铁枪纵马疆场,喜欢他智勇双全又深明事理,喜欢他尽忠尽义又云淡风轻,喜欢后人称他为“常胜将军”,说他是三国时期唯一几近完美的形象。
可是我却不曾丝毫感受过他的内心,感受他最真实的模样。后来我觉得这种喜爱太过空洞,又后来时间推移我会喜爱上别的人物和事物,再后来我发现对他的喜爱就像对李白的诗苏轼的词张岱的文一样,并无什么特殊的心绪。
我想时间洪流对他有些吝啬,一千八百年过去,历史对他的记载也只有寥寥数字,甚至连一个确切的生年都没有。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吧,流传不多却几近完美的故事成就了一副永久流传的华美皮囊,英俊勇猛地出现在各种网络游戏里。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
可是一千八百年前,真正的赵子龙坐在马背上,驻足仰望天际星辰的时候,他又在想什么呢?这连我也一度提不起兴趣去思考揣摩,直到我心智逐渐成熟,然后又拾起曾经痴迷的三国故事。
《三国演义》里有一回是赵子龙计取桂阳,裴松之引《云别传》注《三国志·赵云传》也有一段是写此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仔细揣摩颇有意思,历史确实有一茬这样的事,倒也不足为奇。三国时期很神奇,大家都不介意娶“人妻”,尤其曹操,最喜欢娶别人的妻子。还有甄宓、蔡文姬等女子的故事,以及《孔雀东南飞》这样的汉乐府诗,也都能证明“人妻”在当时看来并没有什么。所以赵范想把他的嫂子许配给赵云,即使赵云纳了也并非说不过去,赵范也只是想有桂阳太守这个靠山吧。可赵云却说“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果然又受到后人夸赞,说他理智谨慎、不为女色所动,真英雄也。
可我却有另一番想法。假若桂阳太守是张飞关羽呢?他们也许会为了美色而欣喜纳下樊氏,并不理睬赵范如何盘算;也许会不屑一顾此等卑劣的攀附手段,但他们都不会再去想到别的。可我认为赵云无时无刻不在做一件事,就是所谓自保。他深知刘备的多疑,也深知自己远比不上刘关张的情谊,因此哪怕是一件细小的纳妾之事,他或许都在谨小慎微地证明自己与赵范并无干系,保持刘备的信任以防止不必要的麻烦。
也许我们仍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表达忠心的方式,但我却觉得生疏和芥蒂才是如此的根源,就如同古代联姻的相敬如宾。
他若能融入刘关张,他早就融入了。他与刘备结识之时尚是公孙瓒处的一个少年将军,投靠刘备后追随他一生戎马,并有单骑救主的佳话,这分情谊本不该弱于刘关张。可即使到刘备当了汉中王,他仍派关羽镇守荆州,即使他心里清楚赵云明明更合适。这就说明他只相信他的二弟三弟。
但这也不光是刘备单方面的疏离赵云了。也许赵云并非融入不了他们,只是后来明白他们与自己不是一类人,不想融入罢了。做战友并肩作战,做兄弟却不可强求。即使正史对赵云记载不多,但也足以看出他的才智谋略并不缺乏,这样一个聪明通透的人,如何看不到刘备的虚伪、关羽的傲慢、张飞的残暴?只是装作看不到而已。
可是他依然会在刘被抛妻弃子时,身抱弱子又保护甘夫人;依旧会在孙夫人要带着阿斗回吴国时勒兵截江,得后主还;依旧会在刘备被愤怒冲昏头脑时谏言联吴抗曹。
他留给刘备的是无尽的忠义和一场又一次让人满意的战果,可他也只给了他这些,这些在他自己看来或许并不最珍贵的东西。
我一直觉得三国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在这段权术大博弈的烟尘中倾注了真心的,唯独赵云没有。从前是种直觉,现在却愈发笃定。
我想从某个不确定的时刻起,他就再没有对那个时代的任何人有过什么渴求和期冀,他确实更适合做一个侠客。
赵云追随刘备是因为在公孙瓒处的一场相遇,和辞行时那句“终不背德也”。那时候赵云刚刚借由兄长过世而离开公孙瓒,大概是明白了公孙瓒并非他想要的主公。那时候他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根据推断应该在这个年龄段),还梦幻地羡慕着刘关张那样的团结情谊和十分质朴的仗剑四方。于是更加义无反顾投身他们。
后来逐渐通晓了真实的社会,也明白了天下乌鸦一般黑,无论去哪里这场乱世都会将人心包裹的道理。他没有如诸葛亮般一手遮天的本领,也做不到完全抽身于世事纷争。守着一个君主做一个优秀的将帅,然后度过一生被后世传扬,也是不错的结局了。
只是我多么希望,看明白一切之后的他依然潇洒快活。
他仍做着一场侠客梦,然后内心有我们无从知晓而他却最为珍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