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兰姐和我聊天,说她回了一趟娘家,老父亲有种药医生让停用,但老爷子觉得是花钱买来的,舍不得扔、接着吃。兰姐怕吃出事,就回娘家把剩下的四瓶药给带回来了……
看了这样的信息,让我想起一个笑话:一个人看家里的感冒药要过期了,大冬天的用冷水洗澡,就为了让自己感冒、好把药吃了不浪费……
我边笑边回复兰姐:你家老爷子也太逗了!但笑完后,心里有点发酸——为可怜的老人们。
谁家都有老人,但很少有人能把老人像孩子一样来对待——这是不争的事实!
城里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加上老人自身有退休工资,家里无人照顾老人的起居,会请家政人员来伺候着,让老人们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是所有人老去后最向往的模版,但很多人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准——“钞”能力不够。
君不见: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都出门务工了,村庄大多仅剩老人们留守。家里有两个老人、能自理的前提下还能互相说说话,算不错;一个人就真的很可怜:孤孤单单独自面对那份无声的空寂,那份孤独感是年轻人不能感同身受的。孤独的老人,遇到小猫小狗都会倍感亲切——抛一点食物投喂它们,为的就是它们会摇尾巴回应表示感谢、希望它们常来。不是老人们对小动物有多大的爱心,而是在孤独中看到走动的生灵所带来的互动亲切感……
现在的农村,也有养老院了。家里只有一个年龄大的老人,子女要出门挣钱不放心、会选择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养老院根据老人身体状况收费,最低近2万元一年,高的要大好几万——是一般的打工人根本承受不起的额度。所以,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状态,真差强人意。不是子女们不孝顺,是生活所迫中的囊中羞涩。
前几天,听父亲在家族微信群里说,大爷爷家的四叔在椅子上摔了一跤后肋骨骨折了三根。我大惊,想到比父亲大两岁、已是88岁高龄的四叔,前几年一个人在家时的情景。
四婶多年前因病医治无效过世了,四叔只有一个儿子,长年在外干瓦匠活。儿媳那几年在县城陪孩子读书,留四叔一人在家。村庄上本来就剩十来个年龄大的老人在家,四叔家刚好在小村庄最北边的小山岗上,一天到晚,门前看不到一个人影。我每次回娘家,车子都会经过他家门前,有时看见四叔孤零零一个人坐在门前,我们会把车停下,向他打招呼。四叔会惊喜地站起来和我们说说话,那无欲无求的眼神中透露着看见我们后的惊喜,身姿却再也找不到年轻时的挺拔样;有时大门紧闭,四叔不知所踪——父母说他应该在家里:可能在休息,可能在忙吃的——说他一天只吃两顿!
我家父母老了,和年轻时对比——喜欢“互掐”!我就时常劝他们说:你们老两口在家好好的,别互相杠来杠去,看四叔一个人在家多孤单!
真的,四叔如果不到村庄上走动走动,村庄上的其他老人很难见到他。好歹,四叔家的堂姐在村庄打谷场附近的大队部旧址那一家小食品厂上班,隔三差五下班后来家看看老父亲,给他收拾收拾家,洗洗脏衣服、拾掇一下门口的菜地……
四叔的孙子去读大学后,鉴于他年龄大了,儿媳在家附近打打小零工兼陪他。但人老了,坐在椅子上都能摔下来跌伤,这要是儿媳不在家,摔死都没人知道——想想都后怕!
……
人老了,不服老的大有人在。有时他们会“作妖”——子女让他们不要干的事情偏要干,还以为自己是正当年的人。兰姐在阿紫文学交流群里就曾说过一个心酸的“笑话”:她老母亲不听劝、种了一片自留地。气得她某天回娘家,把老娘用绳子绑在椅子上小半天——让老娘感受一下哪里摔坏后不能跑动、坐轮椅的感受……直到老娘答应兰姐不种庄稼了,兰姐才给老人家松开绳子。
我当时在群里盛赞兰姐,说她这个好办法值得学习借鉴,我哪天回家也给老娘试试……
后来,我打电话回家,和母亲说了这事。她哈哈大笑,说:“好啊!我就盼着你回来,我乐意你给我绑上!”我知道,母亲不是真让我用绳子绑、是想我了。
老人们在家,不作妖的前提下、能自食其力的自理自己的生活,也是子女们的福气。但他们有时偏偏不听,就像不听话的孩子,不知是智商退化了,还是想在子女面前刷存在感,希望引起关注——如电视剧《都挺好》里的喜欢作妖的苏大强?再如现实生活中兰姐的老父亲:药不让吃了,偏吃!
父母们的“倔强”中透着我们子女们体会不了的某种心酸!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永远不全懂,大概只有等我们自己老时才能体会吧?
祝愿天下所有父母:老年幸福、健康、平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