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我的“想读”list 里很久了。当时是对欧美的司法体系比较有兴趣。但今天读完,发现它是一本讲跨学科批判性思维的好书。本书介绍了不同学科领域的框架在法律中的应用。我们除了可以学习不同的框架,还可以通过了解法律在是否使用、如何使用这些框架时的考量来理解法律决策的思路。
分几篇来介绍书中提到的框架。
逻辑学框架:边际分析(种属)
一个机场建在居民区附近,噪声扰民。附近居民把机场告上法庭。如果你是法官,扰民成立,你会如何处理?扰民不成立呢?
一般可能会这么认为:如果扰民,则拆掉机场。如果未达到扰民,则让机场继续运营。这陷入了一种非黑即白的思考。
如果减少或取消夜间航班呢?通常来讲,夜间航班造成了较多的影响。(假设居民都是白天上班且工作地不在附近。)这便是一种边际分析的思考方法。
边际分析指的是把概念/事物看成是有形状的,以它为中心,延伸出不同的边际。例如抽烟的边际可以是抽烟的地点、抽烟的数量等等。当概念/事物造成某种影响时,可能是它的某个边际贡献了主要的影响。
这个框架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边际间会替换。例如禁止室内吸烟,人们会更多去室外吸烟。因而考虑修改边际时要考虑可能的替换的影响。例如书中的例子,如果规定企业不可以无理由开除员工。乍看之下对员工非常好。但是这会增加企业雇新员工的成本,他们可能不愿雇佣新员工或者延长目前员工的工时。
二是除了考究事物,有时也需注意,人群也有边际成员。后面互联网的应用中会说明。
另外边际分析可能会让“次优理论”(theory of second best)出现问题。次优理论大概是说,如果做一件事最佳方案是同时满足某几个条件,但你目前不能都满足,只能满足例如3/4。那满足这些条件的方案是次优方案。但是考虑到部分边际的改变会造成其他边际的替换。有时什么都不做可能会优于次优方案。
接下去我们看下这个框架在不同学科的应用。除了前面提到的法律,再看看其他学科。
应用:逻辑学
在逻辑/辩论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二元对立问题。例如,TQM这种在日本汽车行业广泛应用的管理方法在美国有效吗?急于回答“有效的”或“无效的”都是离真相较远的。
这时候我们需要先定义“有效”的边际。“有效”指会给公司带来大幅利润增长吗?还是指更有效地生产更多汽车呢?还是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应用:互联网
我曾经负责过评论模块。当时评论区有很多过激言论,一开始我们过滤关键词。但他们变着花样照样发。有用谐音的、拼音的甚至写藏头诗的。这体现了边际的替代特性。
后来采取了禁言封号等更严格的手段。但也不完全有效。我看了数据,发现大部分过激言论是由小部分账号发出的。而多数账号只发过一两条。也就是是说,是喷子的永远会喷人,大部分人是可以挽救的。这里对于发表过激言论的用户也做了一个边际的区分。区分对待他们,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
逻辑学里的种属概念和这里的边际很像。《逻辑学导论》里指出,一个概念内涵的定义方式中,有一种叫属+种差的定义方法。内涵的属性定义了一个集合(class),集合可分为子集(sub-class)。这样的集合称为属(genus),子集称为种(species)。
例如多边形可分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六边形这个种,具有“多边形”+“六条边”这两个属性,前者是所有种共有属性也即属的属性,后者是六边形这个种独有的属性。这就属+种差的定义。
而种的概念类似边际。《改变》里提到的第二序改变也是基于逻辑学的种属概念。对于一个红色小方块,如果红色(种,一个边际)的角度思考不行,也可以从小方块(种,另一个边际)的角度思考。
我把边际分析的这个框架做一点扩展。前面提到的都是从“属”/概念或事物核心的上帝视角出发,让我们 在思考的时候不要把种/边际的影响当成是属/概念或事物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从种/边际的视角出发,思考属的其他种,或概念的其他边际。这也是《改变》中提到的一种方法。
应用:决策/心理咨询
《改变》里提到过一个例子:妈妈教育(骂)女儿时,爸爸都不参与。妈妈希望爸爸和她一起骂女儿,否则觉得他暗中和女儿串通一气。但爸爸生气地否认这一指控。治疗师建议爸爸,每次妈妈和女儿吵架,他可以做一件让女儿困惑的事,例如拿出10元给她。女儿如果追问为什么,可以说,我就是喜欢给你10元。这样可以让妈妈觉得至少爸爸有在帮忙。
妈妈告诉爸爸:你要么骂女儿,要么不骂女儿。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但我们也可以不陷于此。而只把它看成一个种或边际。它的属或核心事物是“参与教育女儿”。而这件事还有其他的种/边际。例如这里治疗师的建议。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