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闲谈——浅析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男权思潮


近年已习惯七夕被当作爱情节日炒作,追本溯源即为牛郎织女的民间传奇。

最初记载为——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后被民间讹传为:某放牛郎趁某仙女临凡沐浴,窃取其衣物,令其无法返回家园,那位仙女遂被迫与之步入家徒四壁、穷困潦倒的同居生活,还莫名其妙产生感情,不仅为其劳作生子,更背叛双亲不肯回家, 最终被母亲带回犹恋恋不舍,每年七夕特意赶赴鹊桥只为见面。

民间流传典故已耳熟能详,然其中意涵却很待考究。

首先,女生通常不大可能喜欢初度见面即用卑劣手段满足私利的胁迫者(除非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牛郎既窥视织女沐浴还盗窃衣物,更以此胁迫织女与之同居生活,其行径可谓寡廉鲜耻。织女对其初印象应该极差。愚昧蠢笨亦无法作为其脱罪借口。

若排除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织女对牛郎产生感情更近乎毫无可能。织女生于仙境,成长于仙阙,其意识形态、教育背景导致与牛郎价值观差异迥然,牛郎无论德行亦或材干皆乏善可陈,对织女不具备任何吸引力,彼此间毫无共同语言,更无任何情感基础。即便阴错阳差被迫入住同屋,生活中也必然矛盾重重、辛酸悲伤,恨不能早离去早解脱,哪还可能存何眷顾留恋?

那么,如此逻辑荒谬、悖于常理的故事又为何能流传千古、常盛不衰呢?

先从故事中男女主角设置入手——

男主即牛郎,穷困潦倒、愚昧无知、行为不端。

女主即织女,仙姿佚貌、心灵手巧、温婉贤良。

再看故事情节设置——

优秀卓越的女主遭行为可耻的男主窃衣胁迫后,仿佛突然罹患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对其产生状若痴迷的感情,成为终日纺绩、侍夫育儿的家庭主妇。为此不惜与父母断绝联系。

灵隽飘逸的仙女莫名成为荆钗布裙的主妇,居然还绝弃尊亲、无怨无悔、甘之如饴,其中“嫁乞随乞”的男权思想岂非昭然若揭?

古代男权思想强调女性需恪守妇德,谨遵“三从四德”、“夫为妻纲”,任凭女性如何光彩夺目、惊采绝艳,也不能对夫婿存任何选择权,嫁入夫家只能以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料理家事为己任,对母家情谊从此淡漠,事事以夫家为先。

历史中类似“仙女临凡”的典故屡见不鲜,其背后的男权思想根深蒂固。男权者眼中,女性只能围绕家庭侍奉夫婿,供男性调度差遣,纵然仙女亦不能免俗。

对于放牛郎窃衣强占仙女,众男权制拥戴者遂争相传颂,极力推崇佳丽无缘无故投怀送抱、任劳任怨奉献终生。

无论男性如何懦弱无能、落魄潦倒,女性皆应毫无道理地对其趋之若鹜、矢志无渝,还假其名曰“坚贞爱情”,实为束缚女性之思想枷锁。

牛郎织女的故事本无丝毫浪漫情怀可言,如此宣扬男权的典故若当今还被传颂推崇,无疑为对女性赤裸裸的侮辱。

真正的感情必为势均力敌,彼此独立又能够互相吸引,绝非无条件顺从亦或甘为附属。

值此七夕之夜,谨祝寰宇间:真情皆获善果,挚爱终成眷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织女传 根据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改编 2017涂沐作品 楔子 这个故事里的牛郎,并不是一个职业代称,牛郎也...
    kevintumu阅读 2,580评论 3 10
  • 文/任我思存 【1】谁是断肠人? 又是一年七夕。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夜注定是个旖旎的夜晚,不仅牛郎会与织...
    秦关月阅读 1,101评论 4 2
  • 今天我们学轮滑时,有一个小朋友滑得太快,摔倒啦,他大哭起来,我上前把他扶起来了,教练对他说,要慢一点,不能太快,不...
    刘彦博阅读 148评论 1 0
  • 一辈子不回去都不会怀念的 那些花儿已淹没在某车的浓烟中 就像第一次遇见最后一次在这个校园遇见 远处烟尘弥漫想到回望...
    枫羽326阅读 277评论 0 0
  • 有的事情不知与谁人说,说了别人也不会理解,也不想与别人说,于是就想写写字。 我的文采一点也不好,只想直抒胸臆,不讲...
    瑪利亞阅读 24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