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不管是在应用市场还是实际场景中,都有它的身影,它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共享单车。关于共享单车的APP也层出不穷,小鸣单车、小蓝单车、骑呗单车、优拜单车、1步单车、黑鸟单车......,其中ofo和摩拜目前在这场战役中,占据比较大的优势,两者差异也不是很大。本文是对ofo和摩拜这两款APP做的一个竞品分析报告。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叙述:1.战略层 2.范围层 3.框架层 4.总结
1.战略层
1.1市场分析
请看下面两组数据图:
(月独立设备数(Monthly Unique Devices):是指该月使用过该APP的设备总数,单个设备重复使用不重复统计。数据来源:艾瑞指数)
ofo共享单车:
摩拜单车:
从两个图可以看出,在2016年底到2017年5月这段时间内,两款APP的月度独立设备数从一开始的数量少变成后面如春笋般的剧增,说明用户已经慢慢开始去接受共享单车这种出行方式,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么的“不堪”,虽然共享单车这一路上确实遇到了不少的阻力,但还是有属于它的那份“蛋糕”的。(数据来源:艾瑞指数)
再看两者具体的市场占有率:
从总体来看,ofo和摩拜单车相对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其中ofo市场占有率51.2%,比摩拜单车的市场占有率高出11.1%,得益于ofo的大投放量(2017年5月03日,ofo小黄车宣布正式进入第100座城市——拉萨,称为全球覆盖城市最多的共享单车出行平台)和押金。从产能上讲,摩拜与ofo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自建工厂,后者则是做平台(“不生产自行车,只做自行车的搬运工”),所以摩拜在产能方面上相比于ofo是不够多的,市场占有率自然也就会低于ofo。从押金上来看,ofo在最开始的押金是99元(现在已经变成199元),而摩拜是299元,比ofo高出了一倍的价格,在共享单车的成长期来说,用户并不是很了解共享单车,它们会更倾向于选择低押金的ofo,因为大部分民众(上班族)是不会平白无故的把自己的钱放到别人的钱包里的,对于它们来说,不用交押金直接那就更好了(“自私心理”,人类最平常的一个心理之一)。还有一个点就是ofo跟芝麻信用合作,开启免押金模式,这对于摩拜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竞争力。
1.2产品定位
共享单车的产品主要定位是:短期或者短距离出行、游玩。它不同于之前的有桩共享单车,它不用固定取车、停车,它可以非定点停放,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停放单车,对于用户来说是很方便的。
1.3用户人群
ofo男女比例:
摩拜男女比例:
两款APP在男女比例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性,其中男士使用共享单车比例比女士多百分之十左右,可能是因为目前共享单车主要投放城市是在一、二线城市,有些女士可能还是偏向于搭乘其他比较便捷的交通方式(虽然可能有点挤),而不采用这种需要采用体力运动的骑单车方式出行。(数据来源:艾瑞指数)
ofo使用人群年龄占比:
摩拜使用人群年龄占比:
两款APP使用人群年龄主要分布在25~35岁,符合共享单车一开始的主要目标用户:上班族、小区居民和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群体。不仅如此,24岁以下的年轻人和36岁以上的中年人也占据了不少比例,这些用户将会是以后共享单车未来进军的目标用户。
1.4盈利模式
目前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大方面:押金、租金和广告。
1)押金
ofo:从一开始的押金99元到现在的199元。
摩拜:押金299元。
从必达咨询提供的数据来看,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目前已经接近5000万了,2018年、2019年都还会持续增长(2019年用户量将达到10729.2万人)。虽然之后增长的幅度会有所减少,但是总的用户规模量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如果这些人的押金加在一起,将会是一笔巨款。共享单车用户交押金后在一段时间或者很长时间内并不会去退那份押金,这样的话大量押金就留在了共享单车企业手中。假设ofo或者摩拜拿这笔钱去做理财管理,去做一些投资,其中的收益,可想而知。
2)租金收入
目前共享单车的用户量达到5000万的规模,假设每人每天使用一小时,每天也有5000万的收入,不过因为自行车的损耗维修,人工管理费用同样也是一笔不少的费用,所以它俩单单靠租金盈利肯定是不够的,可以说租金收入算是共享单车企业的“零花钱”吧。(说不准比零花钱还多,这还需要具体的计算。)
3)广告的收入
共享单车的广告投放有两个点:一个是APP,另一个是单车本身。
目前两款app本身还没有放置特别明显的广告,基本上是跟其他企业或者政府合作搞活动为主,但是不排除以后两者在APP内放置其他广告的可能。在单车本身广告方面,ofo近期推出一款小黄车,造型可爱,可以为新电影做宣传;摩拜同样也有这方面的动作,摩拜携手1号店发起了“1骑Buy”的跨界合作活动,用户在骑摩拜之后可领取1号店的全场优惠券,而1号店用户也可以在“领劵中心”获取摩拜单车的优惠骑行券等等。
2.范围层
范围层方面,我通过KANO模型对两者的需求绘制了一个脑图。
从图来看,ofo和摩拜两者的基本型需求是一致的,解决出行,只不过两者的起步点不同,ofo一开始针对的是校园市场,摩拜针对的是北京这类超一线城市。
在期望型需求上,智能解锁这一块,ofo一开始是采用的传统的机械锁,需要用户自己去扭动密码锁上的数字进行解锁,这对于用户来说是有一定的不便利性的,而且对于ofo来说有个很大的漏洞在里面,就是用户只要记住那辆车的密码并且把那辆车偷偷的占为己有的话就能随时随地去免费骑车,并且ofo之前的车辆本身是不带有GPS定位功能的,所以即使ofo的投放量如此之多,但是其中的维护成本也是巨大的。摩拜不同,它不用再去交“智能锁”的学费(ofo现在开始投放带智能锁的共享单车,回收机械锁的单车),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那样做的,所有自行车都是自己生产,每辆车的成本在2000元左右,技术和质量绝对是要比ofo要高的,唯一不足的就是产量跟不上,市场投放量不够多。ofo虽然它投放量大,但是基本上在路边好的车跟坏的车各占据了一半,也就是说ofo单车的损坏率是很大的,所以如果后面摩拜的产能能够跟得上ofo的话,绝对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另外,目前两家的用户量已经足够庞大了,所以两家都开始往兴奋型需求上下功夫。从ofo的充值优惠、集卡片赢大奖、免费骑行周到摩拜的骑行红包、月卡,都在打着自己的品牌战,我认为,这场战役将会是以后两大共享单车的重要战役。
3.框架层
框架层
我挑选两款APP的首页作为一个框架层的分析。首先,扫码开锁作为共享单车最重要的核心,ofo和摩拜都把该功能按钮放置在用户最舒适的中心位置,不过ofo在这块是一个大的小黄人图标,并且小黄人的眼睛可以随着手机的重力而改变方向,虽然增加了不少的趣味性,但是对于新用户来说,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去使用。相反摩拜的这块做的简单易懂,黑底白字,让用户一眼就知道这个按钮是用来解锁单车用的。
个人中心和活动中心按钮:ofo把这两个按钮放置在了最下方,而摩拜却把它俩放在了上方,特别是个人中心按钮,放置在了左上方,这对于用户来说点击起来是很不方便的,虽然用户可以通过右滑动来打开个人中心,但是很容易会点到地图而导致的是一个地图的拖动而不是一个界面的打开,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体验感是很差的。相反,ofo是把这两个按钮放置在扫码用车这个模块里面的,用户在寻车的时候是可以把这个给隐藏起来的,我认为这种交互设计的原因是用户在寻找车的过程是很少去看看个人中心或者活动中心的,把这些功能按钮隐藏起来反倒可以增加地图的可视范围,更加的人性化。
ofo把12周岁以下禁止骑车这个注意事项放在了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倡导“安全出行”,这对于摩拜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
最后就是关于摩拜独有的功能:预约用车。这个功能的出发点是很不错的,用户可以预约附近的车辆,可以避免在寻车的过程中被人骑走而白白的走了一段路程的情况,但是这个功能的定位却不是那么的精准,特别是在行走过程中需要自己手动去刷新定位,不能自己自动帮你移动你的定位点,所以这个功能的体验感也不是很好。
4.总结
共享单车这一路上遇到了不少的阻难,考验的不单单是企业本身,社会道德、政府、公民,同样也是考验的地方。任何一样伟大的东西都不可能顺风顺水,滴滴是这样,共享经济同样也是。虽然ofo在用户量和投放量方面都比摩拜高,但是它的用户活跃度和用户时长却是不及摩拜的,如果在未来的战役中,摩拜要扩大自己的投放量,扩大自己的单车技术优势,更加去完善自己的共享单车质量,尽可能的去让每一个用户都能有车就可骑,有骑就好骑;此外,摩拜还应完善APP的交互设计和功能,更加的人性化,那么即使ofo现在拥有比较多的用户量,还是可以去追赶超越它的。
文章观点如有不当,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