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养育人,孩子对自我模糊的认知,最初是由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来决定的。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行为模式,孩子会像复印机一样读取原件信息,变成父母的复印件。比如,父母对自身认知不足,思想消极,也容易对孩子期望过低,觉得孩子满眼缺点。在这种消极投射下成长的孩子,表现也往往差强人意。
仔细回想,你现在所擅长的事情,是不是父母对你期望值最高的,认为并且肯定你可以做到的事情;相反,你所欠缺的能力,是否是父母一直打压、期望值过低、认为你最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作为孩子的我们,是否有能力创造成功,拥有幸福,最大的成因来自于父母过去对我们的养育方式,父母决定了我们今天可以成为的样子。当你还在抱怨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的同时,你已经活成了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想改变,事必要从源头(父母/父母的父母)开始发现问题,找到改变的方法。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就是这样一本,让我们进行自我觉知的书籍。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告诉我们与父母相似并不是由基因决定,而是父母自小对我们的养育方式决定的,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关爱、虐待和身份认同等教育方式,让你成为了今天的你。自我觉知,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情绪的困扰,正视事件的本质,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让我们能找到决定自己命运的方法和途径。
奥利弗·詹姆斯 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是潜心多年研究“非基因”论的性格代际遗传的心理专家。曾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著有《青少年的暴力倾向》、《沙发上的不列颠》等。
为什么孩子要学习父母的样子?
孩子学习父母的样子,是出于迎合父母,是想获得父母的身份认同。
刚出生的婴幼儿,在不具备独自生存的能力下,会出于求生本能,主动地迎合养育者,从而试图获取生存所需的关爱和物质条件。这种现象,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中解读为人质情结,又名为“后代斯德哥尔摩效应综合征”。
父母会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言传、身教、身份认同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为人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孩子会偷偷地观察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父母的样子。为人父母,说的话,做的事,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言传、身教、身份认同:构建孩子三观的雏形
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份认同,给孩子在最开始的世界里,描绘出模糊的轮廓,让孩子对于外界,有了自己模糊的认识。这些朦胧的感觉会指引着他,慢慢地长成父母所期望的样子。
举个著名的例子,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演奏家,因为受其宗教思想的驱使,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完成,自己未能达成的梦想。莫扎特自小就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3岁时在父亲意愿驱使下,小小年纪就开始进行系统的演奏练习。在高强度的练习下,莫扎特的音乐才能得到了超乎常人的发挥,5岁就可以作曲,6岁便能为当时的奥地利贵族表演,莫扎特也因此被誉为音乐天才。莫扎特的童年基本都是围绕着父亲的梦想——成为音乐界的天才,这在他的三观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记得小时候,父亲工作在外,母亲负责在家独立照顾孩子,所以我思想和行为,是受母亲的三观影响得更多。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未嫁给父亲之前,外公是不充许自家的姑娘出外工作,因为女人的责任是顾家,赚钱是男人的事;嫁给父亲之后,迫于有了孩子要照顾,母亲也只能困在了家庭的日常琐事中。母亲是一位非常有生意头脑的人,所以能够自食其力、经济独力一直是母亲追求的梦想生活,这种思想也一直影响着我,直到现在。相信我能走出小城,在城市里站稳脚跟,这是母亲思想里的某种力量,一直支持着我。
关爱、虐待:孩子建立一切关系的相处模式雏形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说过,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在大多数家庭中,母亲是承担起了主要照料孩子的责任,母婴关系,也就是孩子与养育者的关系。
父母有回应的关爱,能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孩子生命之初,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模糊认知。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美好的感觉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流动,让孩子建立温暖扎实的情感基础,这也是发展一切关系的基础。
相反,如果孩子幼童年曾遭受过虐待,如缺乏照料、偏爱(区别对待)、精神及身体虐待等,孩子会极大程序地复制父母的消极情绪。父母消极对待孩子的方式,会让孩子悲观地看待这世界一切。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大篇幅地论证了,虐待给孩子精神疾病最大的成因,曾经遭受过严重虐待的孩子,90%会在成年后患上精神疾病,70%会成为虐待下一代的父母。
为什么说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份认同、虐待和关爱是构建了孩子三观和社会关系的雏形呢?因为,我们要相信,命运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我们坚信——读书、见人、历事、行路,能让我们在朦胧的认知中看清自己,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