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半年前就听说,却一直没有去看,想来真是遗憾。这几天刷完,触动很大,第一次通过电视剧去如此频繁的思考人生哲学和文化属性的问题。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缺钱吗?似乎不是。当机遇来临时,他们会觉得这个即将迈过的人生转折是圈套、是风险,他们宁愿背信弃义,也要回归原有的生活去避免自己当初以为可以承受的风险。说到底还是认知的问题,他们在用自己现有的认知和经验去判断未知事件的走势,却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现状正是由自己的这些所谓经验所造就。
通过高人指点,只能把自己带到井沿上瞧一眼外面的世界。真正能跳出去的少,掉回井底的多,关键在自己的觉悟。初心若仅仅是想靠着高人赚大钱快钱、虚荣张扬上,财富只会是过眼云烟。若是真想助人助己、真正把闲余劳动力转化为市场价值上,即使走错一步,也往往因为其价值而重新被人认可并回归正轨。
通过黑社会或暴力解决问题,除掉一个人是容易,难的是如何做到对自己毫无影响。自己做一个决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好,若是因为除掉别人给自己带来一身骚,甚至会遭到对方圈里人的报复,何必呢?聪明人多,明白人少。
着相,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相”指某一事物在我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或称概念。故事中小丹需要去一个地方,打算打车,觉得车库里的宝马太张扬所以不开,引出了元英说的着相这个词,脱离了需要用车的本质,而执着于自己的俗世中别人看待自己的态度了。
故事中的刘冰,结局悲而不惨,对他来说,死亡是唯一的自己可以做到的抗争与呐喊,是对自己的认知在他人面前降维的无力感的解脱。聪明反被聪明误,只因“不信阴鸷恃聪明”。执着于“一口气”,而不理性思考,只会成为浮尘。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基督、道、佛三种宗教本不是一家,却又有相通之处,归根到底是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在起作用。
文化属性这个词贯穿本剧。在格律诗和乐圣即将打官司时,三位发烧友的退股和肖亚文的主动入股形成强烈的对立的观念差异,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居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与做法,这就是镜像世界的可怕之处。这彰显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根本区别。“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即自助者天助,弱势文化却依赖着靠他人,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宅男面前靠政府,实在不行就想着依靠神灵。
剧中主人公知道自己“杀富济贫”的做法会遭到另一面有识之士的声讨、责骂,于是前往五台山询问高僧讨一心安,得到大师相赠“大爱不爱”。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专栏中的有句话,不管你站在哪里,总有一半人在你的对面,靠获取所有人的认同去生活,是一场永无宁日、绝无胜算的自我恐怖主义。
拥有了大量的知识,几乎等同于拥有大量财富。看完这部剧,猛然发现无论是丁元英对人性深刻的了解,还是对市场规则,商业法律等等的熟知,都是实打实的知识。记得丁对小丹说过,文凭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喜欢的领域钻研几年,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这让我想起了《权力的游戏》里琼恩雪诺,一点谎言都不说,说实话说的让人觉得无语,可最终坚守本心的还是他,而不是龙之母。
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不靠自己,所以就只能在精神上跪着。从未思索过“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居然能拉扯出如此深刻且羞愧的底层弱者文化。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叶晓明他们就是例子。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当人一旦从危险里跳出来,他就不再去关注这个事物的危险了,他的目光就会全部落在这个事物的利益上,这就是人。这让我想到了股市,散户在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大跌行情面前看到的满是危险,等他割肉跳出来,行情便止跌反弹,散户最主要的情绪其实不是割在了地板,而是错失了大涨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