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千千万万爱好者中,我只是太仓一粟,渺若星辰。因为对文学有着独特的热爱,我在孩提时就开始怀揣一个文学的梦想,遇见冯老师后,在相伴走过的文学岁月中,他不断给予我力量与希望,让我坚信在未来能拥抱自己的文学梦。
——题记
冯老师既是一名先进教师,还是一位作家,他经常发表作品于各家报刊,杂志以及书籍,颇富名誉,我经常搜索他的作品来品读,学习。在认识冯老师之前,我只是他的读者之一。
外公亡故后,我惄焉如捣,写下一篇散文《追忆外公》,一者把对外公的思念诉褚文字,以作纪念,二来把外公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分享他人。于是,我很快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发表《追忆外公》。我先是对文章进行多次修改,接着向各报社,杂志投稿。两个月的审稿期转眼过去,我投出的文章石沉大海,十多家报社与杂志均无回音,这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我对自己的写作水平产生怀疑,变得心灰意冷。
这时候我想起了冯老师,我渴望得到他的指点,于是我尝试联系冯老师,向他表明自己的情况。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冯老师的回复,他不仅爽快地答应给我一些指导意见,还热情地约我当晚出来见面。
我早早到了约定地点,很快冯老师也来到了,冯老师虽两鬓略有斑白,却容光焕发,气宇不凡,这也许是因为“腹有书词气自华”吧。一阵寒暄后,我迫不及待拿出文章,请求指点迷津。冯老师耐心地看完文章后,先是肯定了文章的优点,然后指出文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修改方向,文章发表应具备的各种条件等等。我恍然大悟,感慨道: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离别之际,冯老师用坚定语气对我说:“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你有很大的潜质,你一定会发表成功的,如需帮助,尽管找我!”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我读了冯老师推荐给我的许多名家佳作,受益匪浅,我逐渐掌握散文的技巧与文章的修改方法。我不断吸收那些作品的精华,取长补短,再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上,每一次修改后,我都满怀信心再次投稿。我一直保持着与冯老师的密切联系,经常向他询问一些写作上的问题,他总会耐心地回答,甚至对症下药,推荐一些作品来让我参考学习。再过了一个多月,8月24号那天上午,我突然收到冯老师在微信上给我发来报刊电子版链接,紧接着“恭喜你,你的文章今天在《横沥日报》上发表!”我瞬间感觉一股暖从脚趾冲上大脑,涨红了脸颊,竟来不及回复,就攥紧手机冲出教室,在操场上狂奔,有一个声音在心里吼叫着:“我的愿望实现了,我的愿望实现了……”
暑假我回到雷州,冯老师邀我到家中做客。冯老师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种书法作品与催人奋进的名句,其中有一句以篆书所写“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整个房间飘满书香墨韵。冯先生把我引进书房,眼前所见,书盈四壁,各类书籍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每一本书都一尘不染,其中有许多泛黄的书,冯老师告诉我这些书是20世纪出版的。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1980年出版的书,里面的笔记密密麻麻,尤其显眼。他打开一旁的柜子,拿出几本笔记本,每一本的封面都写着“XXX集”,每一页都粘贴着精心剪切下来零零碎碎的文章,同样有笔记,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这几十年在各报刊发表的作品,纸质从黄到白,让人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冯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虚心学习的品质。高度是由人一步一个脚印爬上去的,每一个作品的收集,每一页的笔记,都是冯先生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足迹。在我感慨万千的时候,冯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诲道:“每一个作家,必定是一个收藏家。”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印象深刻的一幕:雪小禅指着家里书柜上数以万计的书对读者说:“没看完一万本书,别想当作家。”
为了让我了解雷州博大精深的文化,冯老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带我去参观了“家生博物馆”与“清端园”。见到冯老师的时候,看他气色不太好,说话时声音有些沙哑,交谈时我才得知学校临近期末教学任务繁重,冯老师熬夜备课已经几天没休息好,身体难以支撑而感冒了。我们骑了半个小时的电瓶车才到了清端园,下车时冯老师已经被烈日晒得满脸通红,又连续咳了几声,让人看着十分心疼,同时又为他的师表品质而感动。他对雷州文化研究多年,知识渊博,像一位跨世纪的史籍撰写人,把陈瑸的事迹娓娓道来。在几个小时的讲解中,我已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见证了这一段段历史。后来,在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之访文化古迹”活动中,我凭借着《清端园的来去》一文摘得桂冠,并再次获得发表,这些成果,都与冯老师付出的心血有着很大的联系。
直到如今,即使我与冯老师相隔千里,却依旧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看到好文章时,第一个想到就是分享给彼此,然后一起交流学习。若是自己的作品得到发表,就相互勉励。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与冯老师对《奥斯维辛》中几个问题各抒己见,谈到了深夜一点,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乐此不疲。
遇见冯老师,正如千里马遇伯乐,文学上,我们是师生,生活上,我们是挚友。他是一面引领我不断进取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我在茫茫大海迷失自我时总会看到光芒的灯角楼。他日,我将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成就报答恩师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