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扔得遍地的碎橘子
中午,蘑菇云德育处的主任与几位办公室同事,一起到学生公寓查寝。虽是第一天的午睡,孩子们表现是好的。12:10打了午休铃之后,寝室里迅速安静下来。寝室的门口,小鞋子一溜儿摆放整齐。床头柜上,外衣叠放得也很整齐。生活阿姨在里面巡查,不时,给某个调皮鬼拉上被子。只有个别上厕所的,或者是生病喝药的同学,在走廊内走动。开学第一天,第一次午睡,生活习惯就能恢复到这个状态,还是很让人满意的。
几位老师一边巡查,一边频频点头。可是,当走到过道的正中间(楼道位置)时,大家不由得皱紧了眉头。原来,楼道口放着一个敞口的大垃圾桶。在垃圾桶的周围,黄色的碎橘子,汁液四溅,橘子皮扔得遍地都是,一滩滩的黄色物体,像小孩子拉的大便……
水果吃了,垃圾却没有入箱。公益广告里说,文明只差一步。明明有垃圾桶,却随地扔成这个丑陋的样子,这说明有些孩子的文明习惯,差的何止是一小步!大家感觉有些辣眼睛,便四处找扫把。这时,旁边管理寝室的生活阿姨走出来,有些歉意地说:“唉!开学第一天的事太多了,没搞得赢,呆会儿我就来清扫。”
她说事务繁琐,手脚忙不过来。这是实情,大家都坚信不移。从所周之的,生活阿姨大概在11点时,自己要抓紧时间吃完中餐。然后,11:20左右,要帮学生分好午餐。11:30—12:00要负责管理学生们吃午餐。再后,要转身回到寝室管理孩子们午睡。因为是第一天,还会有临机安排的插班生需要接待。总而言之,一过11点,生活阿姨的工作节奏会非常之快,往往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而她们所管理的分餐与午睡班级,并不是固定的。 大伙儿低着头,一路往前走。穿过通道的尽头,就笔直走进中午用餐的小饭厅里。见那橙黄色的长长餐桌上,还没来得及收拾,那场面更难看了:有横七竖八的鸡腿骨头,有一小堆一小堆的橘子皮……
桌面上、地面上,同样扔得到处都是垃圾。 怎么可以这样呢?小学阶段德育的侧重点是养成教育。学校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好习惯要从小抓起!要从开学的第一天抓起……
数年以来,蘑菇云小学都在坚持开展“每月一个好习惯”的主题活动。领导大会小会上必讲环保,每月都在抓文明习惯。因为,柏拉图曾说,好习惯对一个人非常重要!还有教育专家说教育就是好习惯。但是,今天看到的公寓1—3楼,每层楼的楼道口,都发现了这种随地乱扔的果皮,这简直是“破窗理论”的现实演绎。
生气归生气,生气之余,主任不由得开始反思: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呢?
反思一,观念不一,没有合力。只要稍稍有一点管理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就知道,抓学生的环保这类习惯,必须做到群防群治。单靠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力量,是很难有所成效的。学生在校园之内,呆的时间最少的有七八个小时,最多的长达十多个小时。既有学习,也有生活,关联到事物的方方面面,牵涉到的部门也很庞杂。各部门之间只有同心同德,才有可能形成合力,才能抓出实效。——这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常识。但是,愿望与现实往往是反向的。 “学生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不能随地乱扔果皮纸屑。”——这种理念,或许,在教学区这边(德育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的眼里),根深蒂固,被视为头等大事。专职教师可以认为这是关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大计。但是,在食堂、生活区工作人员、包括部分家长的思想观念中,是否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呢,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更别说上升到“育人”的高度,来看待个人卫生习惯这件事了。
反思二,疏于管理,缺乏监控。正所谓观念决定行动。如果思想观念上没有形成育人意识,后勤人员压根儿就不会付出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行动来。因为个别孩子在犯错过程,缺乏必要的积极的监管、引导,那些自觉性不高的孩子造成行为失范的现象就见怪不怪了。
食堂工人只负责把饭菜做好,准时运到相关楼层,他们的工作就完成了。中餐时,生活阿姨只负责把水果洗干净,然后分发到每个学生的餐盘里,就大功告成。至于水果餐是怎么吃的,吃得如何,扔弃的果皮有没有破坏环境,学生有没有由此养成坏习惯?——这些事务,分餐阿姨无须留意。而管午睡的生活阿姨,只负责学生午睡时的管理。至于是否有人将水果带出餐厅,带到公寓内,胡乱吃几口,乱丢一气,破坏了环境,这也无需去理睬。
如此看来,后勤服务人员甚多,服务环节虽也衔接紧密,但是,却缺失了“监管学生不随手乱扔垃圾”这项最核心的教育职责。表面上看,似乎每个工人的本职任务都完成了,但是,教育的义务与责任漠视了、缺失了。生活中,只顾自己埋头做事,无视儿童德性成长。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却偏偏不管关乎生命成长的育人这一段,能不出问题吗?
反思三,客观上欠考虑,吃法不合理。学生加吃水果餐,本来是对1-3年级小同学的一项特别的优待,一项人性化服务。但是,生活区的阿姨为了图方便省事,只管分配下去,不管吃的结果如何。不考虑学生吃的时间,吃的数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是造成食物浪费、污染环境之坏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客观上分析,首先,吃的时间节点不对。小学生刚刚吃了饭菜、喝了营养汤,小肚子饱饱的,怎么吃得下整个水果。因为,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的饮食习惯应该是少吃多餐。
其次,配给量超大,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不具人性化。无论学生食量大小,都是人手一个。一整个橘子,一整个苹果,对于一个才吃完饭的六七岁儿童而言,其实是一个大大的负担。于是,为了赶时间,孩子们只能胡乱吃几口,随便乱丢乱弃,毫不可惜。
生活阿姨说,等会儿抽出空来,她就会把垃圾桶周围清扫干净。生活主管也说,建议食堂经理明天不要再买橘子了,要换别的水果吃。主任相信她们的说法,相信今天所看到的面貌,在明天会得到积极的改变。但是,清扫净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这种情况就不会再出现了呢?但是,主任认为阿姨个人清扫,食堂换水果品种等等只是临时性的,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如何帮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环保习惯,只怕事情远不是以上的法子能解决的。
带着这样的困惑,主任征询其他几位同事的意见。
有老师说争取支持非常很重要。“培养好习惯,受益一辈子。”这样的育人理念,要争取得到后勤人员(食堂工人、生活阿姨)的认同与支持。马上有老师补充:“如何一个支持法?“光说不练没有用,讲一万个大道理,不如一项考核指标管用。”——要将学生用餐浪费与否,纳入对后勤人员的工作考评之中。
有老师说要恢复原来的水果餐时间。即下午第五节课之后,生活阿姨按量送到指定班级,由班主任引导吃。苹果、橘子可以分出块来,按需分配。吃好为原则,决不允许学生浪费。
还有老师说,下午的时候,相关班主任要对中午的事情进行调查。要找出究竟是哪些同学乱丢乱弃的,对犯错的同学要提出严肃批评。要引导孩子们就事论事,展开专题讨论。在所有孩子在思想上受到应有的教育……
主任认为大家的建议非常好,但是,除了班主任调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一条外,其他的改进措施,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还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这些好建议、好做法的落地,事关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配合,远远超过主任的职责权限……
下午,主任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一边浏览教育讯,忽然,QQ群里弹出一个框来,主题恰恰是“培养微习惯的八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一个微习惯,制订每天的计划。
第二步,挖掘微习惯的好处,即带来的价值。
第三步,明确微习惯的时间安排。
第四步,建立回报机制,微习惯达成以后,用奖励的机制来提升自己的动力。
第五步,记录和追踪完成的习惯。
第六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第七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超计划值。
第八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主任一看,就养成好习惯而言,这八个步骤似乎更科学、合理,更有引导性,更具方向感。但是,每一步,实践起来,似乎都大有文章可做,似乎都不简单。正如古语有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看来,行动是最为艰难的——看来,好习惯的培养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