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手机》到底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我这种健忘症患者已经遗忘。只是感叹这个电影的编剧很强大,他有如此先见之明,把一个改变中国人生活状态的物品早早的写出来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还没有外卖,还没有滴滴打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机真的改变了国人的生活状态,甚至是精神状态。
某天,我带孩子去小区里溜达,碰上她的几个小伙伴,婉若就跟朋友们一起玩起来。我现在奶奶们堆里听她们聊天。一个奶奶说,“孩子妈妈回家了从来不管孩子,光看手机”。另外一个奶奶说,“我们这个她妈一看手机。她就也抢着看,她妈就放下手机了。”第三个奶奶说,“她爸妈也看手机。不过我们家这个就很生气,闲她爸妈不管她,她爸妈就放下手机陪她玩了。”三个奶奶,三种家庭,三种类型的父母,最后养成三个不同性格的孩子。
你带孩子的手机会看手机吗?反正说实话我会看。我什么时候会看,心不在孩子身上,心情有点烦躁,想做点别的事情的时候会看。所以当我跟孩子在同一个空间,我不停的低头看手机时,孩子提醒我“妈妈不要看手机时”,我知道我陪伴的质量被手机降低到负点。那个时候我会逼着放下手机,把眼神从手机转移到孩子。
但是有一点我会做到,在公共场合,我一般不会看手机。因为看了太多这方面的新闻,妈妈看手机,孩子在游乐场里摔破了头;父母看手机,孩子在公众场合被陌生人带走;前几天的新闻是妈妈看了一眼手机,孩子在游泳池溺水了。这些类似的层出不穷的新闻总是让我毛骨悚然,后脑勺发凉。所以公众场合,但凡我一个人带孩子出门,即使手机铃声响起,我还是以孩子为主,如果孩子当时正在到处乱跑,我不会去理会手机。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把注意力放在手机这个几寸大的小东西上,而放弃了跟身边人的交流呢?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的精神越来越浮躁,表面上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其实内心深处我们越来越孤独,渴望得到更多的理解。但是浮躁的心面对最亲近的人,其实也很难平静,相反,手机让我们放弃了跟身边人的沟通,放弃了语言的沟通,放弃了眼神的交流,对着冷冰冰的屏幕说,“亲”“我想你了”…他真的跟你是亲吗?你真心的想他了吗?社交媒体能代替face to face 吗?当然不能。什么样的孩子更具有安全感?成年后情商更高?幼年时得到父母更多的抚摸,爱抚,眼神交流的孩子。所以但凡是个人。他更需要你当面的问候,语言的温暖,眼神的肯定,手臂的拥抱。只是我们不太具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就面对亲近的人,感到有点陌生,不知道如何开口,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手机。
手机的出现,使全民成为低头族,我们吃喝拉撒都要用手机,我们无法否定它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甚至以后会更多。但是我们要警惕它让我们也患上了孤独症,不会去真正的跟别人交流。表面上我们跟朋友在微信里聊的很欢乐,见了面之后却不知道从何开口,甚至无话可说。所以当我们见到朋友家人时,请放下手机。Face to face ,用心灵去沟通,而不是用无线电波去了解对方,说不定,你会回归最原始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