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没有丝毫的传奇色彩,就像作者巴尔扎克所说的一样,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可是其悲催的程度绝不亚于古典悲剧。
吝啬鬼葛朗台是一个百万富翁,他有一个美丽而天真的女儿。她的女儿爱上了一个因破产而贫困潦倒的亲戚,为了资助他东山再起,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的私蓄,谁知却激怒了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把胆小贤淑的母亲吓得一病不起,可葛朗台当时关心的不是妻子的病情,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得破财。欧也妮在期待中丧失父母、损耗青春,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葛朗台城府颇深,说话不多,动作更少,他心狠手辣,玩弄世人于股掌之中。可是,葛朗台虽然积累了万贯家财,却一文也带不进坟墓,神父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进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既有对主人公葛朗台的愤恨和不满,也有对欧也妮的同情与怜悯。小说极为成功地塑造了老葛朗台这样一个凶狠残忍、贪财好利、悭吝成癖的资本家形象,揭示了金钱对人的家庭和道德品质的巨大破坏力,以及资产阶级的血腥发迹史和由金钱崇拜带来的社会丑恶和人性沦丧。
说实话,我没看这部书时,认为葛朗台只不过是一个比较吝啬的贪财鬼罢了,认为这本书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可作者巴尔扎克用生动地刻画出了这样一个形象,让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只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作者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他的吝啬性格:葛朗台阴森森的老房子年久未休,楼梯都被虫子蛀坏了,女仆差点摔倒,他还怪她不挑结实的地方落脚;每顿饭的面包,每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也不能多;女儿生日那天有客人来,只不过多点了一根蜡烛;他还限制妻子的零用钱,连别人送她的一点儿,也要想方设法地刮走;来了亲戚也不让加菜,吩咐佃户打些乌鸦来煮汤;就连弥留之际,为了抢夺教士手中镀金的十字架而送了命……葛朗台的吝啬渗透到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中。
这是我寒假读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是一部最出色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