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什么面对楚军退避三舍,三舍是那三舍
宋英
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候经过宋国、郑国,尝受了许多苦头,最后在公元前637年到了南方的强国楚国。
楚国的国君成王象接待贵宾那样迎接重耳一行人。重耳住了下来,对楚成王很感激又很尊敬,两个人做了朋友。有一次宴会上,楚成王笑着说:"将来公子回到晋国做了国君,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躬身说:"美人、金玉,您这里有的是;奇禽异兽,更是贵国的特产。我还能拿什么报答大王您呢?"楚成王说:"话虽这么说,可您总要有个表示啊!"重耳想了一下,郑重地说:"要是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掌政,祝愿咱们两国世代友好。万一不幸发生战争,在中原交兵,我一定对大王礼让:为了报答您的恩德,我要把军队退避三舍(古制三十里是一舍,"退避三舍"就是后撤九十里)。
后来重耳从楚国又去了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当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仗着国势强盛,总是找机会向中原诸侯侵犯,挑起战争。晋国就联络秦国和齐国,共同抵抗楚国的进攻。
楚成王得知晋文公的情况,发出收兵的通知,可是楚国大将成得臣,骄横得不得了,他不听从命令,带领全部兵马,长驱直入,攻到晋军的驻地。晋国将士个个摩拳擦掌,正准备应战,没想到晋文公传下了命令:"退兵三十里!"大家不知为什么,很不服气。
晋文公派狐偃向将士们解释说:"从前我们国君在楚王面前下过保证:如果两国交兵,一定退避三舍来报答楚王的恩惠。我们不退兵,就是背信弃义。我们退了兵,楚国也撤兵回去,那不是很好的事吗?如果他们不退,还来进攻,他们就不占理了。理直气壮的军队,才能打胜仗!这叫做师直为壮",这一片话说服了晋军将士。他们又连着退了六十里,共退了九十里,大军在城濮驻扎下来。楚军见晋军一退再退,认为是晋文公胆小,不敢与他们交战,就气势汹汹地逼上来。晋国军队作好了充分准备,后发制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把楚国军队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这场战斗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楚国领兵的大将成得臣怕回国去不好交代,在半路上自杀了。
读历史写笔记松鹰的史记之二十六
2023.06.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