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下课回家的路上,我们在车上开了个演唱会,仍意犹未尽,又一路从地库唱着《孤勇者》和《海市蜃楼》回家。小妖怪最近很爱这两首歌,她称他们分别为“去吗 配吗”和“so calm down”,她竟抓住了这两首歌词的精髓。音乐带来的灵感和快乐啊,也触发了我关于近期音乐学习的一些思考。
继我开始学习萨克斯,小妖怪开始学习尤克里里后,每周三的音乐课成了我俩的仪式感。我们带着各自的乐器来到琴行,各自找自己的老师上课,课后互相听对方练习,给对方鼓掌捧场,我们居然在母女关系之外,还有一层同学关系,除了美妙,我实在找不出其他词语来形容了,同时,我俩很幸运可以在这种美妙中共同成长,彼此欣赏。
不否认,让她接触乐器的初衷是功利的,本想让她学习琵琶,但由于年龄太小,无法学习,她还不到五周岁,学校里,她能学的只有钢琴和尤克里里。两个都不是我希望她学习的,所以,是等年龄到了再学习我希望她学的,还是让她先学一个现阶段她能学的,着实也让我犹豫不定。但当她抱着尤克里里爱不释手时,我心里便有了一个决定,让她学习她有兴趣的。有人说,孩子哪里懂得什么是兴趣呢?确实如此。但正是因为孩子不懂自己对什么有兴趣,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就要带她多去感受,体验,尝试,去帮助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我们不能代替她去决定,但可以给她多一些机会和选择。在试课完回家的路上,小妖怪就明确和我提出“妈妈,我想学习尤克里里”。我回复她:“宝贝,现在很晚了,我们先不要着急做决定,我们可以再多一点时间想一想,你再思考一天,如果后天早上,你发现自己还是很想学,那你就一大早起床的时候告诉妈妈”。后面,她主动找我说了这个事情,于是便给她报名了。
再谈谈为什么我要去学习萨克斯,初衷无疑也是功利的。一则,不想只是陪孩子上课,等孩子上课,那段时间会浪费掉。二则,脑袋里始终有一个观念,卷孩子不如卷自己,有榜样作用,孩子不至于跑太偏。三则,从小我就特别羡慕会弹奏乐器的同学,觉得很酷很牛。最后,大体上,人天生就爱音乐吧。那么为什么选择萨克斯而不是其他乐器呢?因为在我的认知里,吹萨克斯的女孩子少(少才能特别),萨克斯携带方便演奏方便(装逼方便),还有吹奏的时候可优雅、可酷飒(可以让自己各种快乐),看起来也并不难学(应该学得会)。所以,他不是个冲动行为,理由充分,条件具备且可行性强。
然后就是这近两个月来,我们快乐的学习时光。练琴这个事情,确实有点枯燥,但我们明确了几个规则。大家要各自自己来安排练琴时间,时间的长短自己来控制,控制的标准是:练习时长、数量和次数不限,也不重要,核心是只要自己判断弹得很不错的来个几遍就好,至于几遍,自己说了算。所以基本上,我不太参与小妖怪的平时练习,偶尔她在练的时候,我会听她自言自语“哦,错了,再来一遍”“这遍可以算数”之类的,便少管她了。有时候我看她背着琴包的样子,像一个剑客。
我自己的练习,不可控因素就多了,萨克斯的声音穿透力很强,房子隔音不是太好,在家练习会估计会被投诉。所以我一般去地库练,去公园练,去琴行练。有时候加班了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就挤压了练习的时间,中间有一周因为要准备MBA的两座大山课程考试,居然一天都没有练习过,我还不如小妖怪来得自觉和遵守诺言,很是惭愧,大人也需要向孩子学习,向孩子致敬。当然,我能够感受到必要的练习带来的进步,这种从零开始一点点掌握的感觉,令人兴奋,喜悦。
我们每周三的音乐之夜还在继续,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样的日子将成为我和小妖怪终身都难忘的记忆。每年掌握一个新技能,是我们致力的一个方向。不论小妖怪未来对于尤克里里的兴趣几何,对于我自己而言,我今年三十二岁,我继续好好吹萨克斯,待我老了,便可以做一个有三十多年乐龄的酷老太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