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抱着这本书,花了近两天的时间,把上下两册的内容看完后,我只想说,这是我近几年,关于理想和现实,我看过的最酣畅淋漓的小说。
刚看书名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可是当我看完整本书,原来,是我们很多人的故事。
当我们还是学校里的学生时,我们都曾对着未来充满着理想;
当我们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们也曾默默地告诉我自己,坚守自己的信仰;
当我们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自己的事业时,我们都曾坚信,这世上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的。
可是,当有的人企图以不劳而获,窃取他人劳动成果来打破这一平衡时,你会如何选择?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十分功利时,你又会如何选择?当你依旧坚持当初的信仰,却成了很多人的针对的对象时,你会放弃吗?
大概,这也是《粮战》的作者洛明月通过这本书,想要和我们探讨的内容吧。又或者,他想通过这本书把他的信仰说出来,也可能是作者看着今天这个十分膨胀的社会,想通过社会上一个小人物的眼光,通过一场粮食的攻坚战,深度揭示了粮食生产的过程,面临的问题,解决的方案以及付出的牺牲。
而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战争,更深层次的,也是每个人的一场关于自我和救赎的战争。
01 所谓事业,是经得起考验的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秋收的季节,却也是一个有台风的秋天,预示着一切都将面临着挑战。这份挑战,不仅是因为天气,也是因为这接下来一个时代的更替。
有的人,勤勤恳恳一辈子,最终留下了一时的芳名;
有的人,原本是很多人的信仰,最终却自己背弃了自己的信仰;
而有的人,却是一辈子没什么信仰,凡事就看利益。
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常态。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轻易提到事业,殊不知,能够称得上事业的,是要经得起时间、利益和人心的考验的。
就像书中的秦怀春,董老,崔挽明,刘君,于向知等。在他们的眼中,都有一份事业,只是大家对事业的定义不太一样而已。
其实老一代人的故事,书中讲述得不多。但是在年轻一代人的故事里,以即将毕业的五名研究生的人生轨迹为线,看到最后,我们也渐渐明白,一个人要想守护自己的事业并不容易,因为有可能你的妻子并不想和你清贫度日,你的朋友不想和你一起毕业多年却依旧两袖清风,你的老师有可能在你不曾发现的时候早已经放弃了原则信仰。更甚者,你身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以及所处的环境让你举步维艰。
在崔挽明的身上,确实是承担了新一代的学术领导者很多的东西,而大概也是只有这样的经历,让他可以成长得更快些。
挺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这是一份事业,有人说我们伟大,有人说我们顽固,但事业伟不伟大,要用一代人的时间去证明”。
02 所谓信仰,是坚持了很多年却不放弃的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是比较天真的,认为这世间的所有事情非黑即白。当一个人到了社会混迹几年后,不知道你是否还是有这样的想法。
个人觉得,出来工作之后,或许你会遇见这社会上的灰色地带,你也可以看到这世上除了黑白两色之外的其他颜色,你会分不清这世上到底是现有善还是先有恶。但是,在个人底线上,我觉得还是可以只有黑白两色。
颜色太多,事情就太复杂了。而事情变得复杂了,很多事情就纯粹了。
秦怀春和崔挽明师徒的故事,恰恰也是证明了信仰的与众不同。而人生比较讽刺的是,崔挽明的信仰是来自秦怀春当年的谆谆教诲。只是,做老师的,自己先忘了。
或许秦怀春的改变,刘君的改变,当年那一批心怀家国天下的人的改变,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所以我们无权说绝对的对与错。
毕竟,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了事业,把自己一辈子的时间都花在育种这件事上,到头来,自己的妻子却因为没钱看医生耽误了病情,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只不过,他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极端的,他从坚守原则到放弃原则,这一转变,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很多选择,真的就是一步错,步步错。
故事里的崔挽明,是坚守信仰的代表,他有知识,有能力。但是,坚守原则的人不仅有他,还有那些他遇见的那些纯粹的育种人,甚至有些人是普通的农民。他们也把育种当成人生的事业,他们对于可以做,不可做的事情,他们也分得特别清。他们对于事业的专注,并不比知识分子少。
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睛只会看到那些最优秀的。我们总是很容易忽视那些平凡简单的。而恰恰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坚守,多年后我们回头看,才是最感动时间和岁月的。
如果你的心中也有一份信仰,那么我觉得,你得有这样的坚持的心理准备。就像书中所说的:“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是什么?一个是坚持,一个是勤奋”。
03 所谓底线,是凡事只求问心无愧
我们老是提到底线,有人或许会问,到底什么才是底线呢?我们经常说坚守底线,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底线是看不到的东西,它是最高的道德行为规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做一个好人。突然想起书中的一句话,不知道可不可以把它当作我们工作的底线:“好好工作,好好做人,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其他的事儿与你无关”。
言简意赅,仿佛什么都没说,又仿佛什么都说了。对于秦怀春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崔挽明是伤心的。这也是人的奇怪之处,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也不知道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戴建业教授正在上课,台下一位学生提问道:“老师,我很喜欢您的课,但是您又是走穴,又是直播,据说已经赚了1000多万,作为文人,你不觉得有失风骨吗?”
戴教授沉默了许久,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老婆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我,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却得了癌症,一盒药就要52000啊,就算我砸锅卖铁,我也凑不出这个钱啊!为了救她,我只能去接商演,如果可以救下她,这文人风骨不要也罢!”
还记得当初看完这个新闻,内心是五味杂陈的。就像今天我看完了这本书,故事里的秦怀春不也是如此吗?只是,有人依旧选择乐观努力地活着,有人却选择抛弃信仰,不同的选择,最终人生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对于知识分子,大家还是很苛刻的。既要求他们有学术造诣,又要求他们要清贫一生。可是,他们忘了,知识分子也是普通人。他们有家人,有爱人,也有孩子,只不过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是在知识的世界里深耕。
他们有着比普通人更加纯粹远大的理想,也想着靠着他们的努力做一些对别人有好处的贡献。但是,当生活扑面而来的时候,当他们的家人因生病无钱医治,当他们的爱人嫌弃他们窝囊不够老道的时候,当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忘了家里人的利益时,谁可以成为站在他们身后给他们力量的人?
书中的崔挽明,面对人生扑面而来的各种打击,他也曾怀疑人生,他看到他的师弟出来工作两三年就买房买车,而自己的妻子觉得他挣的钱少嫌弃他窝囊的时候,他也十分挣扎。所幸最终,他依旧没有放弃他的坚持。
当一个人的生活底线不断地被挑战,他却一直选择奋战,靠着自己的勇气一点一点去克服,他才能重新赢回身体里丢失的那股气力。
所以,这是一本关于粮食的书,讲述的是十里稻香背后的故事,但其中,也有每个人关于自我与救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