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的影院冷气很足,加之这类文艺片的观众一向寥寥,几乎是在瑟瑟发抖中看完了整部影片。步出影院的时候,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不禁想到影片里那个炎热的夏季,这一家是如何度过的。
每一个在冷气影院观看影片的观众,不自觉以俯视的姿态看待这样一家人,并贴上“底层“,或”温情“或”颠覆“的标签。
这仅仅是一群“底层”的loser抱团取暖的故事吗?奶奶的夫家曾是街区的大地主,妹妹的家庭是可以送女儿去澳洲留学的上中产,两个小孩的生父母至少是城市的小康之家,男主年轻时也是可以自足的蓝领,而女主也有赖以生活的家庭。原先的他们,是我们中的一群,都有过"正常"的生活。世事变故,被抛弃,被边缘,被遗忘,主动或被动的堕入尘埃。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孤独,绝望之后,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继续生存或生活。几个支离破碎的灵魂终于以这种方式拼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
导演说,这不仅仅是部家庭电影,它观照的是整个社会。我们可以从这一家人的人生轨迹看到各种社会问题:老无所依,再婚家庭的亲情危机,年轻父母心智不成熟,家庭暴力,流浪儿童,社保福利等等,这些问题在各阶层都存在,只是底层缺乏掩饰的面纱,更突出更尖锐,更需要直面的勇气。
片中妹妹曾经问过男主,是什么把毫无血缘毫无瓜葛的这一家人联结起来?是钱?是利益?利益,这两个字听起来有些刺耳,更温和的说法,是彼此需要,这需要,有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也有基本生存的情感需要。整个家庭需要奶奶的养老金维持,失业的男女主需要偷窃帮衬生活,妹妹需要风俗店的工作养活自己。无子嗣的奶奶需要有人陪伴,不能生育的女主需要孩子,失去亲情的妹妹需要家人的慰藉,两个孩子需要抚育。底层能拥有的资源捉襟见肘,交换,整合不失为资源优化的有效方式。几个支离破碎的灵魂终于以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完整。
影片最为争议的是男女主的偷窃行径以及妹妹到风俗店上班,各自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尤其是男女主教两个小娃偷窃,颠覆了正常人的三观。然而越对生活的真相深入了解,越难理直气壮地站在制高点上批判和苛责。不值得为一包薯片突破底线,是因为对普通人而言,这些物品可轻松获取,不值得付出尊严和代价,但假如是豪车名表,各种名利,人们为此争抢不择手段,似乎就能理解甚至被羡慕嫉妒。当然,无论从哪个层面说,偷窃都不该也不能被默许,我们所能做的正如影片中便利店的老板,给孩子们一个棒冰,让他们不用偷窃。
影片中最让人感触的场景,一家人去海边旅行以及在狭小的庭院去看一场只闻其声的花火。在困境中挣扎的一家人他们不仅仅是生存,他们在认真地生活。小女孩掉牙扔向房顶的习俗,女主烧毁女孩旧衣物的仪式,小男孩在浴场接受的青春期教育,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情时刻,是这个破碎拼图得以完整的粘合剂。感恩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的帮助和慰藉,理解人性自利的一面,这大概是小男孩最终原谅了男女主在危急时刻放弃了自己,并愿意在心底里喊一声"爸爸"的原因所在。
影片充满了纪录片式的生活细节,但骨子里依然是戏剧式的内核和架构。孩子们的本色表演实在太精彩,冲淡了女主精湛演技的风彩。
影片给我最大的启示,即使是在艰难时刻,还是要选择相信,哪怕只是一场看不见的花火。这大概是这部看上去不那么正能量的片子最大的正能量。
在这个中产普遍焦虑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笃定的方法防止向下层坠落,而不幸堕入尘埃,我们又能以何生存?